把握十七大主题,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
——我院召开党的十七大精神报告会
11月27日,我院在长安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召开“党的十七大精神报告会”,特邀陕西省党组书记、院长、十七大代表余华青教授莅临我院宣讲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
报告会由院党委书记王斗虎主持。参加报告会的有学院领导:党委书记王斗虎、执行院长姜波、副院长陈明华、陈胜秋、周振豪、杨定君、邵兴运、院长助理姜朗、总会计师陆忠明,学院各院(系)各处(室)领导、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学生党员、班长、团支部书记近一千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在题为“把握十七大主题,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的报告会上,余华青教授以党的十七大面临的时代课题、理论创新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大会的主题。
余华青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对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真学、深学、精学,使十七大精神入脑、入心,具体学习中须牢牢抓住七个重点:既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暑,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
王书记在报告结束时作了讲话,王书记指出:在全院上下全面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邀请党的十七大代表余华青教授来我院作报告,这将对我院全体教职工深刻领会、理解十七大精神,对全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逐步深入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大家对余教授所作的精彩演讲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王书记在报告会上,对我院前一阶段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行了总结,指出总的情况是好的 ,基本上是按照党委的学习安排逐步深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王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十七大是我党历史上高举旗帜、继往开来、求真务实、团结胜利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为我们朝着什么目标、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会的报告是全党的政治宣言、也同样是我们培华前进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谈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如何联系实际方面,王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紧密联系我院的工作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与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用以推动全院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党员都要按十七大精神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岗位做起,为培华改革、发展、稳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学习、工作中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今年工作总结,思考明年和今后的工作,用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完善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要切实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院发展的各个方面。明确目标,提出我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推动我院的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的两个“没有变”和十二个新表述
1.两个“没有变”——观察国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解读:“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两个没有变”,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都会使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会给社会的主要矛盾带来新的挑战。
2.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解读: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4.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解读: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对过去29年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来的:一味追求GDP总量,容易导致“GDP崇拜”、甚至助长不科学发展; 强调“人均”,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的是让百姓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
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解读: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随着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树立,必将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6.“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解读: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表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
7. 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