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的先生,不朽的丰碑
———记西安培华学院老校长姜维之先生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称“先生”。真正的“先生”是品格如玉,是爱生如子,是敢为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灵魂,八十五年来,培华意志的塑造及薪火相传,有赖于姜维之先生。
西安培华学院院长姜维之教授
劫难面前不屈的舞者
2007年11月20日凌晨00:50,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家、西安培华学院院长姜维之先生在西安家中安详的闭上了双眼,走完了他八十二个春秋的灿烂人生。
“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下九泉”——姜老最喜欢的句子也印证了姜老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一生。姜维之,一九二六年农历九月初九出生于河南南阳镇平,上个世纪40年代求学于西安,一九四九年八月起执教于培华, 25岁担任西安培华财经学校校长,是新中国当时最年轻的校长之一。其间被错划为右派,他人生中20年最宝贵的年华在“反右”的风潮中付之东流,但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老人对党、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真诚却永不磨灭,那种坚持、坚韧和刚毅支撑着老人的信念走过那些最艰难的岁月。1984年,姜维之先生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女子普通高校,也是新中国陕西第一所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姜老59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教育事业58年,桃李满天下。让人感动的是,姜老将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学校,姜老去世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积蓄。
拓荒民办功不朽,培育英才行可书
作为新时期陕西民办高教领域敢吃“螃蟹”的第一人,业界的很多同行对姜老先生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誉。
李钟善:陕西师范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陕西省老教授协会会长
和姜维之先生认识是80年代初期他平反之后。他为人直率、真诚,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精神令人钦佩。从最初培华开始办高职,到后来升本、再到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取得,我都是专家评审组的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了解到姜维之先生更多的人生点滴,也对他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人品都成为教育行业的典范。
李维民:陕西省教育厅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书记、副主任
上世纪50年代,我母亲曾在西安培华职业学校就读,亲自聆听过姜维之校长的谆谆教诲。90年代初,我分管民办高校工作,从此和他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位德高望众的尊师与前辈。同时他也是一位人民教育家,是我省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位旗手,一位楷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立足改革与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增强学校社会责任感。姜老忘我、执着的治学精神又鼓舞着一批志同道合者融入这一团队,不断扩充壮大这一阵地,才有了我省民办高校今天的辉煌。
功业常令同行佩 风范堪作后人师
2005年春季,姜维之院长将自己一生省吃俭用积蓄的20万元拿出来,在学校设立了“姜维之奖学金”和“奖励优秀共产党员基金”,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党员,此举受到陕西省教育界和高校学生的高度赞扬,当优秀学生首次领到1500元奖学金后,不少学生热泪盈眶。
姜维之校长对教职工生活关心入微。职工董选民家中修房急需资金,校长拿出工资积蓄去帮助他;孤寡老人刘宝琴年高体弱,校长长期照顾并在校内为她安排住房让她安享晚年;一位家住山区的老教师的父亲去世后,校长派人派车前去吊唁慰问、安排家住农村的教师家属进城解决其子女上学就业等等,就连那些老师的乡邻们也常常被感动。
他爱生如子,2002年学生孙晓宁患了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必须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孙晓宁的父亲是一个农民,母亲是离岗工人,家中一贫如洗,无法凑足换肾的20多万元的天价医疗费。姜维之院长得知后慷慨解囊支付了3万元的手术费,此后又拿出一万元医疗费, 而且发动学校全院师生捐款,使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复学后还为她免去了专科,本科就读的所有费用。在老校长的鼓励与资助下,这个孩子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尽管是普通人,但他的激情、生命似乎永远在燃烧,燃烧过后,我们看到的是人格、胆识、智慧的结晶。姜维之先生的音容笑貌渐行渐远,但先生的风骨却像一座丰碑矗立在培华人的心中,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潘晴
华商报:A07版
2013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