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培华

最新新闻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培华 > 正文
媒体培华

华商报:八十五年历史的积淀 勇于创新的民办教育品牌(十七)

日期 : 2013-09-16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追梦赤子心

——记中国致公党党员、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

  “民办教育的领导人,要具备九个家,即教育家、企业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慈善家、演讲家、社会活动家。”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如此说道。要懂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懂管理,有企业家的谋略,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要有革命情结,铭记历史,不忘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先烈……

  2002年这位海外留学十多年的经济学博士,因为一段教育梦毅然决然回国,从爷爷手上接下了培华这负重担,带着他特有的激情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始了自己的追梦之旅。

 

勇接重担,十年砥砺,不负重托

  培华是我国创办最早的民办院校之一,其间九易其名、七迁其址,历尽沧桑。姜波回忆说,培华在战乱时期创办,勇敢担当历史的责任,从平民女职到培华女大再到培华学院,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带领着中国民办教育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在姜波的带领下,2003-2013年是培华跨越式发展的10年,在85年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意义。不论从学生规模、学校声誉、社会影响力方面都更上一层楼,还在零负债的基础上坚持公益。

  姜波说,坎坷艰难恰恰印证了培华人“校誉至上、质量之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办学宗旨。

 

西安培华学院姜波理事长和毕业生在一起

 
改革创新,矢志不渝,奋铸华章
  “突出办学特色,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从培华女大创始人姜维之教授,到如今的培华学院的姜波理事长,始终坚持创新办学的理念。
  在姜波的倡导下学校率先在民办高校中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形成“理事会、院务会、党委会、教代会”的议事规则,并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民主、自由、公平、创新”的培华精神,继承和深化了姜维之老校长提出的“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全面准确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思想和“依靠广大师生办学”的新理念。
  同时,创新用人模式,吸纳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鸣球,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德炳教授,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委员王斗虎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原副校长陈胜秋教授,原西北政法学院院长陈明华教授等百名学者专家都来校任教任职,这批学者型的高知群体,奠定了培华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富了培华的人文思想,形成了稳固的大学精神。
   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全面改革课堂教学,姜波与专家们通宵探讨,从“ 挑战标准、挑战权威”开始改革,避免“应试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鼓励“理论+案例+实践”的教学。同时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定向培养人才,重视培养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陕西和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毕业生。
 
爱生如子,情系公益,大爱无疆
  走进校园,常常可以看到姜波的身影,在学生眼中“他更像一个友善的学长,平易近人”。他喜欢走到学生中间,听课、聊天、和学生一起用餐,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学生家中遭受灾害,他亲自批准减免学费;学生病重住院,他连夜赶赴医院探望、垫付治疗费。学生家庭贫困,他自己掏腰包资助其坚持完成学业;他还亲自联系单位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勤工俭学机会;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第一时间深入教学楼和宿舍,安抚学生,无论何时他总是亲临在第一线和基层工作人员一起,鼓励大家共渡难关。
  怀揣一颗大爱之心的姜波,早在海外留学期间,就曾组织留学生团体、社会企业以及国际友人为我国引进高新技术十余项,捐助20多所希望小学和6所高中;回国后,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社会积累了固定资产10亿元,累计培养毕业生达5万余人,安排下岗职工500余人,把社会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才资源,在缓解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学校累计拿出两千余万元用于慈善事业,为在校生减免学费累计逾5000万元。
   办“培华大学”,并将他打造成为人民满意的“中国一流民办大学”是姜波的愿望与梦想,他说,每个人都有梦想,培华梦——就是办一所受人尊敬的国际化的民办大学,他是所有培华人共同编织的梦。历经岁月历练的培华正在百折不挠地实现着自己的强盛之梦。
文/潘晴
华商报:A11版
2013年09月16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