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培华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培华 > 正文
媒体培华

中国教育报:筚路蓝缕弦歌不辍 风雨传薪惠播八方—写在培华建校八十周年之际

日期 : 2008-10-23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筚路蓝缕弦歌不辍 风雨传薪惠播八方

——写在培华建校八十周年之际

2008-10-21

人谓十月为金秋,培华十月涌春潮。2008年10月19日,西安培华学院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建校八十周年华诞。相关部门及领导均发来贺信。

一路艰辛一路歌

追溯历史,一路艰辛一路歌。1928年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1935年更名为“陕西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1945年更名为“陕西私立培华职业学校”,1951年更名为“西安市私立培华财经学校”,1953年改校名为“西安市财经学校”,1956年始建“长春统计学校”,1984年成立“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升格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培华七次迁徙,历经坎坷,不减韶华。

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院长、经济学博士姜波在大会中指出:“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就没有培华的今天;没有社会各界朋友的鼎力相助,就没有培华的今天;没有代代‘培华人’的拼搏,就没有培华的今天。”“培华人忘不了希冀教育兴邦、初建培华的爱国人士;忘不了改革开放之初,姜维之老校长四处奔走呼吁,开始了恢复培华女子教育的艰辛创举。”

今日培华,拥有高新与长安两个校区,各类在校生32000余名,设有文法学院、财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23个院(系)、部(所),涵盖经、法、文、工、管、医六大学科门类,开办本专科专业60余个。学院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泰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结为友好学校,与国内外近百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的交流与协作关系。学院重视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就业率连续20年高达92%以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精英与跨世纪新型劳动者。

培华的理想、责任与使命

什么是培华传统?姜波院长对“培华精神”做出了如下的诠释:八十年来,在培华可视之为传统的很多,如各种制度、各种观念、思想方针等,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强调的东西,他是指某种在培华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具有广泛共同性和持久性的存在于培华广大师生员工头脑中的精神,可以简称为培华传统或培华精神。八十年,是一部记录,而一所民校薪火相传延续了八十年,更是一部翔实生动的记录,理想—责任—使命是对他最好的概括。

特色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体现一个学校的使命,因而成为其战略化的核心。80年的历史名校,从创立之日起,就把“培育英才,振兴中华”作为自己育人的最高理念。《论语》中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种古老的名训正是几代培华人为了“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使命,而置个人利益、安危于不顾的完美诠释。

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感,是一种造福天下为己任神圣使命的释然。而这种使命感,又是一代代培华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生命来实现的。从吴云芳女士,邵力子先生及夫人傅学文女士,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夫人谢葆真女士,到姜维之先生等先辈,他们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他们严谨的作风,崇高的人格魅力、朴素的个人生活,充满爱国主义的教育理念,都融入到培华的精神和阅历中。

培华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是大家谈得最多的。这无疑是培华精神的一个因素,但很难说这是培华精神的核心因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奋斗的态度,艰苦奋斗提供了一种苦而思进的环境,使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广大师生主动接受。艰苦本身并不是目的。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无疑比艰苦奋斗前进了一步,是培华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仅仅崇德未免失之笼统,因为德育只是智育的一个良好前提,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追求不是抽象的“前进”,而是新真理、新科学、新的优秀品格和治学风气。

在姜波院长看来,把追求受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民主看作是培华精神的一部分也比较合适,这种精神内涵稍微扩大,就表述为使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培华的前身—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正是辛亥革命和之后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的产物,是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在政治上是进步的,在内容上是科学的。培华自成立之日起,便强调妇女要平等,独立,首先必须经济独立,掌握谋生技能,使女子“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自此,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的职业思想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地传播开来。

大,是一种境界,它无所不在,但又“润物细无声”。当一所学校秉承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求是创新并将之发扬光大时,不可谓不大;当一所学校的教育成果在影响师生积极向上的同时,更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可不谓大;在八十年一路走来的历程中,培养出万千响应祖国召唤的各级各类人才,不可不谓大。驻足于树影斑驳,垂柳参差的培华园,面对学子们青春阳光般的笑脸,面对无数徜徉于知识海洋的眼睛,人们感受到的是八十年培华的厚重与灵动,感受到培华学子追求知识真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从吴云芳女士到敬爱的姜维之老校长,他们身上体现出那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求是创新的精神在一代代培华人身上延续,并成为培华的精魂。

培华的教育之“道”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产养教、产教结合、共同发展”的人文教育思想和中国民办教育格局,形成了培华的特色和培华品牌,是姜维之老校长的著名理论。这种教育之“道”意味着遵循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用现代化的发展思维来指导教学、指导育人,指导学院改革发展的创新之路。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就是要点燃学生追求真理的火焰,培养他们报效祖国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培华,他们就像一粒种子总要破土而出,经园丁培育终成大树。

培华师生对国家的忠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激情,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时代鼓手。80年校史,使“培华”成为中国民办教育领域里一面鲜明的旗帜,总结近年来发展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领导的大力扶持,公办院校名师、专家的鼎力支持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教育是国家大计,事关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和科学发展。这种民主之光、崇高的心灵之光、博爱之光将更加完美地诠释教育的真正价值。

特色见证实力。以爱心体现责任,以诚挚体现品质,以表率体现师德,以研究体现层次,以学生成才衡量学校的社会价值。把培华特色归结起来,是“以产养教”的办学特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崇德特色;“爱心教育”引领的育人特色。培华为学子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学子身上散发出的爱国奉献之美,知礼重教之美,和谐创造之美,爱心助人之美,无不彰显着培华特色的价值和作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穷苦人通过就读培华,改变了个人命运,无数青年女性通过在培华学习,赢得了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的培华学院95%的在校生属于国家计划内统招生。“学以致用,实用性、创新性人才”一直是培华的育人目标。2007年,培华继升本之后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再一次向世人掀开了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精彩一页,培华人本着“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校训精神,打造出了独具培华精神和魅力的培华品牌。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八十年的培华仍处于发展的青年时期,培华的发展与国家紧紧相连,与中国的教育紧紧相连!回顾培华走过的八十年,无愧于饱经忧患,无愧于满腔热血,也无愧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延续与光大的文明。

我们坚信,到了培华百年校庆的时候,经过培华人的不懈奋斗和创新,培华的教学资源将更为充足,事业平台将更为宽阔,发展空间将更加远大,校园环境将更加秀美,培华精神必将结出泽被长远的丰硕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