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培华 > 正文
媒体培华

人民日报:姜维之——与共和国同步走向辉煌

日期 : 2003-12-03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时代潮》

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 西安培华学院院长

姜维之——与共和国同步走向辉煌

记者 章孝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姜维之便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1958年,他被错划成“右派”,到河南农村受了12年“改造”之苦,1978年平反后,又回到西安教育岗位。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姜维之受改革新思潮影响,产生办学冲动,为此信念他不懈努力,上下求索,终于在198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是年57岁。2003年4月,姜维之76岁,他的学校更名“西安培华学院”,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西安培华学院也由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成为西部12省市区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2003年对姜维之来说,可谓双喜临门。西安培华学院如今已成为陕西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民办高校的“领头羊”。



    劫后办学 梦想成真

    姜维之院长是一位永不服老的,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他正坐在新校区办公楼前的藤椅上沉思。暖风轻拂着他身后的垂柳鲜花,也轻吻着他矍铄的面庞,满头的银丝。秋日纯净的阳光雕出了他健朗的身躯和凝望远天的双眸。他的思绪循着视线从心灵出发,透过眼前镜片,掠过校园绿色的园林,跃过高耸的新建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学生公寓楼那层层叠叠的红砖碧瓦,穿越白云蓝天,穿越悠悠岁月……

    半个世纪前,一位年方22岁的河南青年,他胸怀育人报国之志,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刚刚解放了的古城西安。他就是姜维之。他一到西安,便进了西安培华职业学校任教。从此,姜维之便与西安、与培华、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52年,25岁的姜维之以其出色的管理才能,当上了西安培华职业学校的常务副校长,成为陕西当时最年轻的校长。此后,这所学校被改为西安市财经职业学校,转为培养当时十分紧缺的财经人才。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风华正茂的姜维之在教坛上宏图初展之时,1958年,他却被错划成了“右派”,他因此进过牛棚打过工,蹲过监狱挨过批斗,并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改造”了20年。20年的委屈,使他淡漠了功名利欲,20年的磨难,使他更加坚毅刚强。但20年的离隔,怎么也割不断他对“培华”的痴痴情深,怎么也磨灭不了他的育人强国之梦。

    1978年,姜维之得到平反,被恢复了校长职务,从河南农村回到西安工作,20年郁积心中的苦楚与委屈,终于被党的关怀,党的阳光雨露荡涤得干干净净。他在被打成右派的20年时间里,就反复地谋划着私人办学的构想,办学育人,是他终身的理想和追求,他时刻都在盼望着、等待着实现的良机。1984年,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在缓缓起步,人人心中都涌动着创业拼搏的激情,姜维之亦不例外,他确信施展抱负的机遇已到,他再也抑制不住办学育人的强烈冲动,他怀着一颗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带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愿望,在西安城的上上下下奔走呼吁,寻求支持和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省上领导和各党派组织被他的真诚、执着所感动,在政府协调及各界知名人士的多方支持下, 姜维之终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培华”的牌子又被亮了出来,他与久违的“培华”又续上了前缘。

    从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她就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办学模式,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了办学者的责任,实行收费走读,毕业生择优推荐,双向选择。这一民办大学推出的新观念、新举措,当时都属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倍受世人瞩目,亦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并长期进行了追踪报道。



    以产养教 困龙出海

    笔者伫立在培华学院大门外,端端地凝视“西安培华学院”那六个刻在红色大理石上金光闪闪的大字。“培华”这块牌子,存在于古城西安已60多年,她是陕西保存最早的一块民办学校牌子。20世纪30年代,爱国人士邵力子先生任陕西省省长,那时,在他夫人傅学文女士和杨虎城将军及夫人谢葆珍女士的资助下,创立了“培华女子职业学校”。傅学文女士时任董事长,“培华”办学十分成功。姜维之是在1949年末才来到“培华”的,曾先后在那里担任过教师和校长职位。50年代,为培养当时十分紧缺的财经人才,校名因此改为“西安市财经学校”,1984年来西安参加校庆的600多位校友中,大多为财经部门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有些校友的事业还发展到了港澳地区和海外。

    不当家不懂柴米油盐贵,不开船怎知冲流闯滩险。从1984年7月26日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董事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告大学成立的那天起,姜维之便成了睡不了安稳觉,没一刻闲功夫的人。在学校刚刚注册成功的那些令人兴奋的、忙碌的日子里,他觉得自己就象个旋转不停的陀螺,整日奔忙着停歇不下。他把许许多多的事铺开去,又都自己扛起来,一个人干着许多人干的事。他隐约感到,自己是想着把某种被人夺去的东西抢回来,那东西就是光阴,就是时间。“培华”的牌子打出去了,大学办起来了,学子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涌进校门,可学校的软硬件都十分贫乏简陋,必须尽快筹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加以改善,然而,去哪里筹措那么多资金呢?

    姜维之心里明白,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曾痛恨被无端剥夺了20年的光阴和自由,但也感谢那20年的锤炼和磨砺,磨难使他变得自信坚强,他因此坚信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姜维之永远也忘不了那些曾经在财力物力上支持过他的政府部门,党派组织,和那些活跃在金融界的老学生,海外友人。他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邓小平,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他壮了胆、撑了腰,鼓了劲。然而,他最最感激的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许多海内外友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仅海外友人,就向他捐助了数百万资金,这些来之不易的捐资款,便是姜维之用以构建航船的头一桶资金,这桶金的投入,才使他逐步走出尴尬困境,从此,他这条困龙,才驾驭着自己打造的舰船脱离浅滩,扬帆驶向了辽阔的大海。

    车到山前必有路。姜维之院长总是这样鼓励他的学生和遇到困难的人。现在如果有人问“培华”当初是怎么解决发展后劲的问题时,他会爽快地告诉你,那就是“以产养教”。可以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的建设发展基金全靠自筹,没有向国家伸手要过一分钱,为了解决建校所需的大量资金,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一年的时间里,相继办起了西安培华城市信用社,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培华科工贸公司等三个经济实体,基本形成了“以产养教、产教结合”的办学格局,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以它雄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承接了西安培华女大新校园10万平方米的基本建设工程,一期综合教学楼1.7万平方米和培华小区3.6万平方米的商品楼工程,总投资达6000万元,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安培华城市信用社营业刚刚建立一年,储蓄金额已逾3000万。为学校建设融资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姜维之院长对笔者说,“以企养教”是西安培华学院发展的坚实后盾和后续财力的永久保障。



人文教育 永铸校魂

    中国首家民办院校“培华女大”办学理念和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姜维之这位高智商人文教育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她既继承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教育理想,又大致适合中国国情民意,它上可得到省、市高层领导的首肯和支持,下又受到社会上广大求学青年的热烈欢迎,它实在可说是新中国教育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

    另一方面,“培华女大”成功的根本因素,还在于她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姜维之教授提出的“人文教育”理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