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维之图书馆教师研修室成功举办了第18期师说漫谈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围绕“破界·重塑:从饺子现象看教育如何打破学科壁垒”的主题,吸引了来自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的15名教师代表积极参与。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交流,探索教育领域中跨学科合作的新路径。
活动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助理付丽伟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付老师巧妙地结合“惊蛰”这一节气,寓意教育的觉醒与创新,并借助“饺子现象”这一生动案例,引发了在场教师对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深刻思考。
随后,传媒与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程一冰以校园原创话剧《蓬蒿人》的创作经历为例,分享了跨学科合作的成功案例。该话剧的男主演并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出身,却凭借对人文历史学科的深入理解,成功塑造了鲜活的李白形象;其舞美设计更是汇聚了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学生智慧,共同打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此外,学生们还尝试将AI交互、即时影像等科技手段融入话剧创作,展现了跨学科创新的无限可能。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的王中俊副教授则从导演饺子(杨宇)的跨界经历及其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出发,为教育打破学科壁垒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王老师指出,影片通过融合医学逻辑、哲学思辨与文学重构,成功解构传统神话,映射现实社会问题,展现了跨学科叙事的创新价值。他建议教育领域应借鉴此逻辑,通过设计“文学+科技”“经典+生态伦理”等课程,联动多学科视角,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同时,王老师强调,教育者需转型为“跨界联结者”,推动评价体系改革,鼓励学生以短视频、沉浸剧场等形式重构经典,激发创新思维。
在讨论环节,与会教师积极发言,就学科交融与合作的具体实施路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教师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尝试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中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合作,共同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新模式。
本次沙龙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更为教育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与会教师一致认为,只有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为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