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追思纪念
  •   >   正文

    长诗连载 | 忽培元:不灭的明灯——缅怀姜维之先生(四)

    发布日期:2024-05-07    浏览次数:

    拜谒传奇

    墙里头开花墙外头红,

    红花吸引来赏花的人。

    谁说看景不如听景好,

    来到培华你就晓得了。

    谁说民办不如公办撩,

    走进培华你就解开了。

    近百年的老树发新花,

    一圪垛更比一圪垛大。

    谁说花开能有几日红?

    咱培华年年岁岁都能赢。

    ——信天游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我走进西安培华学院。

    感受庄严肃穆,

    仰望风中的红旗。

    远行的人难以忘怀,

    归来缅怀那位老人,

    我心中敬仰的

    民办教育的拓荒者,

    尊敬的姜维之先生。

    是他用人生最后三十年,

    延续了一个美妙神话,

    创造了中国民办教育传奇。

    啊一所现代化的大学,

    多么像一架精美钢琴。

    并不仅仅是光鲜亮丽,

    而更是一部严密的机器。

    我仿佛看见,

    弹奏钢琴的人,

    仍然像是姜维之您。

    面对培华九十六年的征程,

    姜维之的队伍仍在追梦。

    不忘初心的后来者,

    他们出色继承发扬了,

    “培华”的优良传统!

    听校歌声声,

    多么嘹亮而动人。

    啊叶茂根深的新校园,

    她更像璀璨的明珠,

    格外的夺目耀眼。

    “培华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无论走到哪里走出多远,

    我们都在把你思念。”

    校友们如此挂念母校。

    “啊这里曾是,

    培育巾帼的摇篮。

    今天已成为,

    民办教育的典范。”

    “培华”的校训,

    师生们铭记心间:

    “校誉至上,

    质量第一,

    自强不屈,

    开拓前进。”

    不断塑造着新的,

    “首创”和“第一”。

    春风和暖的花季里,

    晴朗的天空湛蓝如洗。

    我有幸走进培华学院,

    新一代年轻的掌舵者,

    亲切地陪伴在我的身边。

    当年那个不满十岁的少年,

    如今成了新“培华”,

    称职更卓越的掌门人。

    他具有国际视野,

    又能够脚踏实地。

    他举止大方得体,

    言谈中时有超前的见地。

    这多么像当年的爷爷,

    谦和友善沉稳勤勉,

    工作上更是任劳任怨。

    他讲起爷爷的故事,

    总是满怀着敬仰的心情。

    介绍起“培华”的今天,

    更是如数家珍自信满满。

    “大家注意了吗?

    我们‘培华’很大很美哩,

    你走进校园就走进了花园。

    咱‘培华’四季有花,

    瞧那些亭台楼榭,

    还有那小桥流水……

    假若您住进咱们校园,

    每天早晨总会在,

    各类鸟儿的叫声中醒来。

    在我们‘培华’,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能闻到花香的味道。

    等到夜幕降临时,

    看看师生自己设计的,

    灯光与音乐组合的喷泉,

    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呈现着大学里的浪漫。”

    身材高大的董事长说着,

    忍不住抿嘴微笑了。

    那恳切喜悦的神情,

    多么像他的爷爷呀!

    言谈质朴无华,

    诚恳热忱中闪耀思想火花。

    “如今我们的教学理念,

    已经努力同国际接轨。

    深入各个专业领域,

    你可以处处触摸到,

    国际化的教学模板,

    和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一座绿色环保建筑前,

    年轻的董事长继续介绍道:

    “瞧,这座我自己设计,

    堪称会呼吸的图书馆。

    外方内圆的绿色空间,

    藏书远远超过了百万。

    努力收藏更全的书籍文献,

    汇集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让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及时插上更加丰满的翅膀。

    如今我们‘培华’,

    重点再不是扩大规模,

    而是要壮大深化内涵,

    开拓教学与科研的实力源泉。”

    今天我们走进“培华”,

    仿佛走进了一座,

    知识与智慧的迷宫。

    当我们惊异地徜徉其间,

    感受到学海的神秘广博。

    在貌似平凡的岗位上,

    勤劳的员工们都在努力。

    大机器每一个单元,

    每一组编程与传感器,

    大小齿轮和螺丝钉,

    都在默默地敬业坚守,

    发出动人的光和热。

    所到之处随时随地,

    看得出老校长的精气神,

    依然激励着广大师生们,

    埋头耕耘积极进取。

    “咱们虽然名声渐大,

    教学科研条件也改善不少,

    可一切都还要继续努力,

    不能有半点以先进自居。”

    默默无语的雕像,

    定格了的微笑里,

    老校长的谦虚心思,

    培华人个个在心中自律。

    虽然看不见冲锋陷阵,

    听不见格斗与厮杀,

    可是这里仍然是阵地呀,

    守得住还是守不住?

    得用一年再一年的业绩回答。

    眼下呀一切皆运转有序,

    能感觉到思想的博弈撞击。

    教学、后勤,

    改革、创新,

    科研与管理正展鸿图,

    体现出崛起腾飞的两翼。

    啊漫步“培华”校园里,

    我们仿佛听见了,

    这架巨大的精美钢琴,

    正在被精彩演奏着乐曲。

    啊《我和我的祖国》

    多么激昂雄壮的旋律。

    瞧每一根琴键,

    都那么敏捷抖擞有力。

    通体的每一根,

    看不见的敏感神经,

    都绷得很紧很紧。

    琴键起伏跳跃,

    手指轻重缓急的移动,

    配合得默契和谐。

    啊诗人仿佛听见,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离……”

    歌声高亢嘹亮,

    痴情而意味深长。

    培华园中的人们啊,

    都像是激活的音符,

    在完美的乐谱上跳动徜徉。

    啊那年那月,

    难忘的创业先驱。

    西安培华女大初创,

    改革开放的前期,

    老西安的那朵清新白莲,

    如今繁衍成千亩荷塘奇观。

    彩蝶在春风里飞舞,

    鸟儿在绿茵中歌唱。

    人们来去匆匆,

    自由的空气中不乏凝重。

    奋发进取,

    自强不息,

    这是培华人的风采,

    这是培华人的规矩。

    啊西安培华学院,

    更像一只雄鹰,

    在天空中翱翔,

    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我想象着,

    月下荷塘,

    莘莘学子在苦读钻研。

    向着学习的障碍不停宣战,

    向着未知的险峰奋勇登攀!

    昨日孤单的先行者,

    成了今天的排头兵。

    啊新时期培华奠基人,

    面对眼前这一切,

    您的心中一定也会惊叹。

    啊培华的前世今生,

    我为你点赞歌颂,

    我为你喝彩咏叹。

    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走进培华新校园,

    面对功能齐备的楼群堂馆,

    其中六十多个扎实的学科,

    和日趋强大的教师队伍。

    坚信“培华”的明天,

    一定是脚踏实地前程似锦。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多么好的一次“宗旨”的

    回望与掌喝提醒。

    针对的问题多么精准呀,

    在正本清源中发聩振聋。

    一句骇世惊俗的箴言

    啥时被套上光鲜的“外衣”,

    成了言不由衷的口头禅?

    口号喊得多了,

    意思会不会变味?

    原本“提醒”的内涵,

    能不能丢失本意?

    静夜中让我们,

    面对苍天扪心自问,

    “使命”是什么?

    “初心”又在哪里?

    看着培华的校史展览,

    我才明白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含义真谛。

    它绝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长鸣不息的警钟,

    催人悬崖勒马的警笛。

    需要用扎扎实实的行动,

    体现实实在在的内容。

    培华学院校史展览馆,

    文物丰富讲解内容系统完善,

    为我们树立了出彩的样板。

    在这图文并茂的殿堂里,

    过往突然变得透彻明晰。

    要知“培华”的,

    “初心”和“使命”,

    必须走进校史展览馆。

    新生入学照例必须参观,

    成了学校的铁定程序与规矩。

    让后来者了解从前,

    走进远去的昨天与前天。

    让一代又一代的培华人,

    知道姜维之他们那一辈,

    创业初心和使命担当。

    不要忘记老西安城南,

    那座有些陈旧的普通小院。

    那几棵高大的梧桐,

    几排低矮的老平房,

    那座民国时期的小楼,

    和面积不大的操场……

    诗人同姜维之先生,

    头一次握手会面,

    正是在那里呀那座小院。

    老人家那亲切的笑容,

    至今铭刻在我的心间……

    在小小的校长办公室,

    我们望着窗外新绿品茗长谈,

    在教室里同师生多次见面,

    小操场上开完大会,

    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遇到饭时就在小食堂里,

    面对面一同交谈用餐。

    一切的一切,

    都仿佛发生在昨天。

    一个普通的热血青年,

    省委研究室调研人员,

    每次见面您都是,

    那么亲热稀罕。

    我们谈改革开放,

    谈优良传统与开拓创新,

    谈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谈培华的优势与困难,

    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现状,

    和它的未来与明天。

    谈个人经历人情世故,

    谈人生的理想与信念。

    你始终谦虚质朴妙语连珠,

    若细雨春风拂面润物。

    我感觉自己是在读一本书,

    一部上帝亲自撰写的,

    无字句的济世经典。

    人生起步不久的我,

    迷茫中的一名大龄青年,

    我感到自己面前,

    耸立起一座峻岭,

    逐渐亮起了一盏明灯,

    那灯光在寒夜传递着温暖,

    照亮了我的朗朗前程。

    C2E

    538E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6年5月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纪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守望大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关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