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追思纪念
  •   >   正文

    长诗连载 | 忽培元:不灭的明灯——缅怀姜维之先生(五)

    发布日期:2024-05-07    浏览次数:

    化作永恒

    南来的大雁呀北去的风,

    咱们一生一世呀总相跟。

    文通武通呀不算是通,

    心里头亮堂了才是真通。

    人生的路上呀人挤人,

    真正的知己能有几人?

    无论你俗务呀有多么忙,

    明灯总应该点在心坎上。

    人生呀偏得非银子钱,

    金贵不过呀亮起灯盏。

    ——信天游

    回想那些忙碌的日子,

    我时而陕南出差调研,

    时而陕北扶贫攻坚。

    无论是下派挂职锻炼,

    还是以后呀奉调离陕,

    我同姜先生联系与友谊,

    亲密无间日久弥笃。

    回西安必去看望老人家,

    老人家来京一定得相见。

    记得我们每一次见面,

    都有拉不完的热门话题。

    啊姜校长他始终是我,

    青春记忆中的老黄忠,

    心目中敬仰的一棵华山松。

    我时常给朋友讲起“培华”,

    每一回都令人勇气倍增。

    所有的倾听者无不动容,

    都说这是一部人生教科书。

    无字句特有感染力的大书,

    读了总令人清心明目。

    这部书我总是供在心间,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

    也要挤时间悉心读研。

    一个人始终能自强不息,

    且能抗御天下难免之蛊,

    就一定能实现奋斗目的。

    这是不可辩驳的真理,

    貌似普通浅显的箴言,

    由于姜老的成功实践,

    便在我心中生根铭记。

    使我在任何情况之下,

    面对困难挫折没有趴下。

    它不停地鼓舞鞭策着我,

    在工作与写作上加倍努力。

    前途渺茫甚至困顿之时,

    也没有停止努力的脚步。

    恰巧我服务的那位老首长,

    也曾经应邀担任过,

    培华女大名誉董事长。

    他十分了解姜维之先生,

    也关心培华的发展进程。

    每次谈论起“民办教育”,

    姜校长就成了重要话题。

    这时候我才惊异地发现,

    那埋头耕耘的辛勤园丁,

    在西北老革命们心目中,

    是不可多得的创新“明星”。

    离开陕西的十余年间,

    我一直关注“培华”发展,

    关注着老校长每一项举措。

    眼瞅他梦中的美好蓝图,

    一步步地落地得以实现。

    如今斯人已逝,

    然而精神犹存。

    今天站在姜维之雕像前,

    仿佛又在同他合影留念。

    就像是最后一次见面,

    那时候他已经年近八旬,

    视力很差双目几乎失明。

    可是他依然在忘我工作,

    同命运争夺着秒秒分分。

    拼命践行着“我将无我”,

    是我人生奋斗的高尚楷模。

    每次同姜先生见面分别,

    他总是紧紧拉住我的双手。

    使我深切地感受到,

    如沐春风一般温暖。

    这是老校长的作风

    老园丁的人格风范。

    真诚智慧和强大感染力,

    总是那么深刻隽永令人难忘。

    老校长的“微笑外交”,

    如今早已经化作了,

    培华人的性情特点,

    成为一种处世的哲学经典。

    “努力更广泛扩大团结,

    千方百计地拓宽人脉。”

    老校长的“微笑外交”,

    唯有一个崇高的目标:

    凝结人气呀开拓人脉,

    促进“培华”的未来发展。

    这是老校长始终的心愿,

    更是老人家力行的箴言。

    如今得到了一脉相传,

    成为恒定不变的精神遗产。

    “培元同志你听着,

    我们的新校舍规划好了,

    计划在长安塬上落脚。

    你看看这张蓝图吧。

    这是教学和科研大楼,

    这是大型现代化图书馆,

    这是绿化美化方案,

    这是后勤生活服务区。

    这是师生运动健身场所,

    这是一座内部人工湖,

    打算养鱼和种植水莲荷花,

    校园占地大约八百亩,

    打算建成人见人爱的大花园。”

    当我们第一次见面,

    就听姜校长欣然描述,

    他梦想中的培华长安校区,

    动人心魄的宏伟愿景。

    就像一位天真的少年,

    痴情地描述着美好的明天。

    我起初像听天书一样,

    不敢相信这蓝图能够实现。

    谁料想十多年后的眼前,

    一切都梦想成真远超言传。

    我看着仍然像是做梦,

    心中倍感惭愧又难堪。

    一个老人的瘦弱身体,

    潜在能量究竟能有多大?

    一个坚强不屈的生命,

    到底能创造怎样的奇迹?

    姜先生二零零七年逝世,

    他老人家实在太劳累了,

    如今已经入土长眠……

    可是他始终没有离开校园,

    仍然活在师生们心间。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以教带产以产养教,

    产教结合两手都硬。”

    一切仍然体现的是,

    姜校长亲自创立的,

    “创新求变”的办学理念。

    如今的“培华”园里,

    姜维之先生的动人微笑,

    他老人家的亲切身影,

    仍然在处处呈现。

    那体现慈怀大爱的举措,

    “姜维之奖学金”。

    凝聚维之精神的

    “维之班”同学的感人表现,

    “维之图书馆”门外,

    这尊伟岸耸立的雕像前,

    时常聚集着莘莘学子,

    缅怀纪念致敬宣誓。

    啊一届又一届,

    立志成才的热血青年,

    一盏盏迷茫的心灯,

    瞬间即被怦然点燃……

    此日我佇立这儿良久,

    心潮起伏更是思绪万千。

    “你看这样行不行,

    你看这样好不好?”

    我仿佛听见,

    姜老的亲切话语,

    仍然萦绕在人们耳际。

    啊谦和包容的老校长,

    从不指责员工和同事。

    无论遇到多么棘手问题,

    总是商量口气集思广益。

    这又是姜维之的风范,

    人们至今欣然承传。

    有两位困难学生,

    不幸得了重病,

    老校长得知寝食难安。

    当即拿出自己的十万元救助……

    啊大事小事全都装在心头。

    那个从来没有节假日,

    常年奔波忙碌的老校长,

    如今仍然是风里雨里呀,

    同师生们一起学海荡舟。

    久违了敬爱的姜先生,

    我终于又来到你的身旁。

    你的亲和风范依旧,

    还是那套银灰色的西服。

    你依然是谈笑风生,

    爽朗中满含着乐观自信。

    亲切的浓浓乡音,

    依旧是细语和风,

    却令人感到了,

    春风化雨的律动:

    “忽培元同志,

    欢迎你呀!

    我代表培华女大,

    代表全体师生。”

    从此以后,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

    同年近花甲的您,

    著名民办教育家,

    成了忘年之交。

    我最爱听的故事,

    就是听您姜维之先生,

    讲述培华的创业历程。

    那其中充满了荣光,

    更多的是汗水与艰辛。

    我永远铭记在心: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四日,

    中国民办教育史上,

    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天。

    在陕西省团校礼堂,

    举行了培华女大,

    首届开学典礼!

    “当会场上响起热烈掌声,

    我的眼睛湿润了……”

    姜校长的回忆,

    令我如临其境感动不已。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

    咱老‘培华人’们,

    苦苦等待了几十年。

    好消息惊动了党中央,

    培华女大创建四个月后,

    党中央管文教的领导,

    亲切接见了培华两位校长。”

    姜老说到这里,

    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意。

    老校长的雕像默默无语,

    面部定格的那一缕微笑,

    看着多么亲切又熟悉,

    足足胜过呀千言万语。

    那是欣慰与满意,

    那是由衷的赞礼。

    面对培华学院的今天,

    那是幸福自豪的呈现。

    回味走过的征程,

    咀嚼着所有的苦难。

    那是无穷的回甘,

    思量着未来的发展。

    那是希望在扬鞭,

    那是新目标在召唤。

    面对雕像的微笑,

    想着培华的未来。

    熟悉又亲切的表情,

    定格在老人的脸上,

    铭刻在人们的心间。

    那微笑是一道夕阳,

    必将迎来漫天朝霞。

    那微笑是一盏不灭的灯,

    必将化作燃烧的火炬,

    照亮广阔的原野,

    点燃一代又一代,

    培华学院师生的心灯。

    2024年1月至3月

    于海南三亚湾

    C2E

    538E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6年5月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纪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守望大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关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