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院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月”活动盛大开幕

发布时间: 2011-06-09 浏览次数: 作者:

  

       4月份以来,由文法学院承办的我校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月”盛大开幕。本届宣传月活动,在一个月时间内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有力发挥了文法学院文科学科的优势,形成了良好的效应。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报告,开展传统诗词诵读大赛等活动搭建起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在让大学生充分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基础上,使传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

以传统文化为纲,引领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宣传月主持人文法学院副院长车宝仁教授在记者采访时说:“本届传统文化宣传月体现出了四大特点:一是重视培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二是以学校的传统文化作为突破口;三是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改革;四是在大一学生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著名龙文化研究学者庞进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此次活动体现了学校领导办学理念的正确,工作很扎实,教学质量很好,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著名作家、评论家孙见喜在报告会上说:“传统文化宣传月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把它作为整个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课堂教育、校本教材的推进紧密结合在一起,成效显著。”
        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王仲生在“文学、历史、哲学与人”的讲座中指出,传统文化进高校,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现在的大学生更多追求的是外来的流行元素,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并不重视。这一则说明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是缺失的;有些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缺席高校教育,不仅使学生难以接受民族的、地方的、传统的、特色的文化陶冶,也不利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继续与传承。二则从文化宣传月的实践看,传统文化进课堂颇受欢迎,说明青年一代还是乐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在报告会上,他引经据典,鼓励学生们通过阅读、创作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

活跃载体,传统文化教育寓教于乐

       文法学院在活动开展中以学生广泛参与为切入点,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行为水准。由车宝仁教授具体指导的星霜阁?古风社开展了古典诗文诵读活动,选择“四书五经”中的名言警句和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名篇名作,指导学生读诵吟赏,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文法学院学生会、大学生朗诵团则通过论坛、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文法学院党总支开展的“诚信、感恩、责任”为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营造“以德立身,明礼诚信,诚实为本,知行统一”的浓厚氛围,教育学生以信待人、以信立人。
       车宝仁教授还结合中文系的专业特色,不断增加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学生视野。如开展各种传统节日的学习参观活动,清明节到黄帝铸鼎地阎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文系教师王荣华则通过开设系列传统诗词创作赏析讲座,赋予了中国古典诗词历久弥新的优美意境与动人魅力,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参与。
车宝仁教授介绍,培华作为文科专业较多的大学,具有83年的光荣传统,培华的历史渊源和地缘文化都是一部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教材。重振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文法学院一直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日以及教师节、母亲节、感恩节等主题节日和重要纪念活动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契机,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注重渗透和养成,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努力创建爱心校园、和谐校园。

七场讲座让历史融进未来

       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师长泰教授的讲座《唐诗与审美》,从审美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唐诗的魅力。鼓励同学们积极学习唐诗,从唐诗中汲取审美经验和热爱生活、追求创造生活的精神动力。中华龙文化专家庞进教授的《龙文化与当代学子》报告会倍受学子喜爱,他借用龙文化的“九像说”,倡导广大学子继承龙文化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的讲座《我看服装的经典款式》,从不同角度加强了同学们对服饰文化的理解,明白了服饰的穿戴和搭配是体现自身青春活力的一面。
        车宝仁教授介绍,7场讲座分别从不同层面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旨在让每位学生了解、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文化的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

                                                                                                                                                          (编辑: 李健  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