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动态 >> 正文
“低碳向未来”公共艺术节
发布时间:2022-11-12       发布者:李宁       浏览次数:

本次公共艺术节以“低碳向未来”为设计主题进行作品创作,在疫情当下,我们放慢节奏,更应关注当下,思考未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在“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搜词时,各个领域都在做出努力做到节能减排,在各界的重视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希望同学们作为未来的设计师也能够从设计的角度对低碳环保做出一定的贡献,用自己的作品去传递积极的能量并影响到身边的人。

AFAA2

本次作品由环境设计专业20级同学设计制作完成,大家克服万难坚持创作,保证展览如期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们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环保意识。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目标,课程注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作品需精雕细琢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同时该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以“低碳向未来”为本届活动主题同样也是疫情下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

通过本次作品的展览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潜力开发,兴趣开发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们作为主人公也有很多思考和感悟,来看看同学们怎么说。

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本次公共艺术设计的主题是“碳中和”主题,所以这次大部分作品都围绕减碳、环保以及碳排放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等方面来制作。尽管因为疫情原因未能在校外进行展出,但在校园里展出无疑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本次校园公共艺术节能够更好地展示我们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也给了我们学生更好展示我们所学的专业技能的一个机会。

——2020级环境设计1班 王世涛

通过对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一步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公共艺术”的世界,并领悟到了从更多的视角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并且在此次校园文化公共艺术设计中,我认为将纯粹的艺术装置转换为人们可干预的艺术活动和形式可以达到“艺术性”与“公共性”的良好结合,从中找出创作者与公众的契合点,创造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公共性,既展示审美性又体现社会性的艺术作品,促成艺术性与公共性的有机整合,让参观者在公共空间中也能感受到美。

——2020级环境设计2班 于硕

通过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我对公共艺术设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问题会尤为重视,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当中,应该考虑到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以此呼吁人们重视环境问题,引发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020级环境设计1班 杨颖

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并非是完成简单枯燥的作业,每个同学的项目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实践以及试错,在我的作品制作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改进以接近自己心里预期最好的效果,这一过程让我感觉十分享受,当我将自己的想法以及努力后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看时,我感到很欣慰。

——2020级环境设计2班刘子涵

就此次的公共艺术课程而言,我愈加明白了“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情感的传达”这句话,很荣幸通过此次的课程学习能够将同学们对于“碳中和”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个人主观情感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表达出来,在让自己增长了技艺的同时,也能让校园里的老师同学们受到精神上“美”的满足。

——2020级环境设计1班 徐文浚

唐朝大诗人王维曾经写过一首诗: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希望我们能够心手相牵,共赴美好未来。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6号(高新校区) 邮编:710065

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邮编:710125

Copyright©2023 Xi'an Peihu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