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称 |
艺术哲学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谢林F. W. J. Schelling,先刚译 |
索书号 |
J0-02/50 |
典藏部门 |
艺术图书借阅室(四层南) |
内容简介: 谢林的《艺术哲学》(1802/1803)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哲学”的概念,第一次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偏重于主观审美意识的“美学”,“艺术哲学”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质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哲学意义。“艺术哲学”也不同于迄今已来的各种经验意义上的或哲学意义上的“艺术理论”,它不是从某个特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把艺术和艺术作品当作一种特殊对象来考察,而是把艺术本身当作哲学的另一种完整的呈现方式。换言之,“艺术哲学”是“艺术中的哲学”。就艺术本身而言,本书同样蕴含着大量深刻的洞见,这些洞见通过黑格尔和叔本华--众所周知,这两位哲学家所说的“美学”实质上就是“艺术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卷亦收录了谢林另一篇与艺术哲学有关的长篇论文《论造型艺术与自然界的关系》(1807),从而集中而完整地汇集了谢林艺术哲学的核心文献。 |

|
名称 |
我的大学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陈丹青 |
索书号 |
J051/63 |
典藏部门 |
艺术图书借阅室(四层南) |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无法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 |

|
名称 |
现代艺术慢慢看 (给普通人的欣赏建议) |
出版社 |
中信集团出版社 |
作者 |
吴炫 |
索书号 |
J051/64 |
典藏部门 |
艺术图书借阅室(四层南) |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富有争议,它似乎在挑衅,似乎在哗众取宠,它让人迷惑、不安、愤怒、追捧,或者发出自我防卫般的嗤笑。 “我五岁的时候就能画成这样。” “这不是艺术!”人们常常这样说。然而,是成见、错误的方法阻碍了我们欣赏现代艺 术。《现代艺术慢慢看》会帮你拆掉种种阻碍你与艺术共鸣的墙,并通过具体的技巧,带你入门艺术欣赏。——不,千万不要这样做。请你“无知”地走进美术馆。这是一本艺术鉴赏入门书,本书会让你卸下成见,懂得如何欣赏现代艺术。主要内容包括:剥洋葱、何为艺术品、我们能观与赏并行吗、当下的艺术、真正的鉴赏家不会自命不凡等。 |

|
名称 |
美术心理学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作者 |
丁宁 |
索书号 |
J0-05/58 |
典藏部门 |
艺术图书借阅室(四层南)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涉猎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美术心理学做了系统、深入而又精湛的探索,不仅清晰地凸显出该学科的发展脉络,而且偏僻入里地从多维度论述了美术心理学的各类研究。作者一方面注重引证丰富的学术信息,另一方面则以充满启示性的文字描述和剖析各类美术现象的深层意蕴,促进学生在心理层面对艺术的深层理解与深度表达。本书可供美术、人文学科相关专业人士及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使用。 |

|
名称 |
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
盛葳 |
索书号 |
J052/101 |
典藏部门 |
艺术图书借阅室(四层南) |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丛”之一。“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丛”由罗中立、谭平主编,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建构,通过文献和作品,力图客观、真实、全面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线索、艺术脉络,对艺术思潮和史实进行系统梳理。本书对后殖民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批评实践进行了梳理,并在反思民族主义、本质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本土化和语境化的改造与使用方案,通过对一系列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批判性研究,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并寻求可能的解决之道。 |

|
名称 |
解读艺术:鲍德里亚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金姆·托福莱蒂 |
索书号 |
J055.65/5 |
典藏部门 |
艺术图书借阅室(四层南) |
内容简介: 让·鲍德里亚(1929-2007),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被称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他的社会学符号文化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这一理论也为艺术学、美学的理论的阐述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本书着重分析了鲍德里亚关于艺术的两个极为重要的观点:首先,“作为“幻觉”的艺术应该与作为“真实”的物质共同存在于世界”甚至在二者之间“幻觉”更是作为世界的基本法则尤为重要,世界本就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其次,被“绝对价值化”的当代艺术以真实过剩和幻觉不足为特征,艺术完全偏离了其本质,因此,艺术应该回到它固有的轨道,从“真实”回归到“幻觉”,回归到幻觉形式和神秘感。 |

|
名称 |
好设计是这样想出来的 (给设计师的30种创意思考法)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作者 |
埃伦·勒普顿 |
索书号 |
J06/507 |
典藏部门 |
艺术图书借阅室(四层南) |
内容简介: 面对新项目,常常头脑一片空白?其实,有意识地用这30个方法训练自己的思维,能极大地提升你快速产出创意的能力。马里兰艺术学院MFA主任埃伦·勒普顿梳理出每一个设计项目必经的三大阶段:定义问题;获得灵感;创造形式——无论你在哪一阶段陷入瓶颈,她都将提供大量干货技巧,用这30个创意思考法,帮你突破思维限制,找到创意关键。 |

|
名称 |
现代性的视觉政体:视觉现代性读本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唐宏峰 |
索书号 |
I207.227.42/141 |
典藏部门 |
艺术图书借阅室(四层南) |
内容简介: 视觉现代性的研究与一种科技史、媒介考古学等偏向于技术和媒介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性视觉是一种“技术化观视”(technologized visuality),虚拟影像本质正是经由某种媒介中介后的视觉,技术/媒介处在现代视觉的核心。这不仅包括了各种视觉媒介,还包括了种种原本并非以视觉或图像为目的的各种科技发展,它们同时带来了观看方式的更新,比如机械印刷、望远镜、显微镜、现代解剖学、X光、核磁共振等科学和医学技术,它们在作为书写、天文和医学工具的同时,也是重要的视觉技术,带来新的视觉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