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非遗”千年润心田,文化深植振兴梦—马院教师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日期:2024-09-1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4年7月8日-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雯、黄蓉带领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法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共7名学生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助力秦腔艺术文化发展与传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核心,借助秦腔文化的独特魅力,寻求新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赋能经济,助力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秦声新语社会实践队

两位指导老师在本次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承担,在引导学生实践学习、社会服务中,以自身的行为树立了“为人、为学、为事”的良好榜样。

知识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为学”,是教育最本质的任务,它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作为思政课教师,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始终自觉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的主体意识和育人责任的担当,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实践队采访岐山县人民剧团罗经理

实践队给村民发放相关调研问卷

两位老师深知,知识不仅停留在课本上,更应让学生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利用走访调研实践活动,提前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秦腔相关的历史、表演艺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指导学生完成前期问卷及调研提纲,采访提纲等。全程指导学生调研工作,并及时对数据结果、采访内容进行修正。学生通过访谈了解到秦腔艺术发展现状、政府政策宣传推广支持力度等。同时发现传统秦腔剧团正发展面临困境,希望能通过自身专业优势为其寻求新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两位教师还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直播、制作宣传短片等方式,将秦腔艺术进行广泛传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对整个活动方案进行宣传推广总结,撰写新闻稿件。会计专业及法学专业学生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及对外沟通。这些技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的磨砺,塑造完整人格

“为人”之道,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整个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两位老师除了专业知识的指导外,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塑造。她们以身做则,凡事亲力亲为,保持谦逊、正直、乐观的态度,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通过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两位老师带领实践队走进岐山县王其村

实践队“送戏下乡”

本次“三下乡”活动,两位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人文关怀,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送戏下乡活动,带领实践队走进岐山县王其村。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秦腔艺人的化妆、换装全过程。亲眼见证演员们在艰苦环境下依旧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团队成员不仅感受到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还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实践的舞台,成就非凡梦想

“为事”,在教育教学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实践队走进偏远乡村,调研“非遗”文化,走访民间艺人,采访基层工作者,与群众座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克服生活条件的艰苦,还要面对调研实践过程中上的种种挑战和各种突发情况。两位教师在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面对并解决问题。

在采访岐山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时,由于行程原因,出现了时间协调不一致等突发情况。面对困难,两位老师指导学生学生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克服种种困难,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实践队与岐山县文化馆“非遗”文化专员冯军妮老师座谈

实践队采访“非遗”管理工作于军丽老师

学生们通过走访调研,偏远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他们对“社会”这个词有了更加立体和生动的理解。在“社会”这个实践的大舞台中,学生们收获了更真实的社会认知、深切的民生关怀、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的自我反思以及宝贵的情感收获。

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两位老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还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价值,实现个人成长的平台。学生积极投身“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两位老师的事迹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风采,树立了“为学、为事、为人”的良好榜样。

图文: 李雯

审核:霍艾湘  寇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