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部高教司“四新”学科建设,帮助青年教师深入理解OBE理念,完善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赵洁副院长带队,靳晨、侯洁、贾亦梦、翟佳桦等四位青年教师同行,参加了“‘四新’建设和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产出导向(OBE)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系统化全流程实务培训班”。该活动由北京教发方略教育科技院主办,于8月4日-7日在云南昆明举行。

培训专家为昆明理工大学刘美红教授为首的团队。8月5号上午刘教授首先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专题讲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OBE教育体系关注学生能力达成度,对此首先需要制定符合本校和本专业实际的毕业要求。并在毕业要求的指导下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与考核评价。培养目标是对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五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培养方案一般四年修订一次,是一个长期、多方参与的工程,切忌闭门造车。因此应当跟踪调研毕业生、雇主、专任教师、校友教师的反馈。讲座过程中刘教授以本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制定合理的毕业要求。

8月5日下午,刘美红教授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讲座中,指出了毕业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可实施、可评价的原则,再次强调培养目标是外部评价,是用来修改毕业要求的。教学质量监控的难点在于建立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收集和应用。
在此之后,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务办主任丁燕芳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组织与实施”的讲座。其中就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生指导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吸引优质生源的制度与实施、学院招生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跟踪与评估、转专业学生学分认定流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享。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工作做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解读。

8月6日上午,郭瑜教授就“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教学实施”展开专题讲座。他强调,OBE理念下教学大纲的核心要素是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方案的落实靠课程教学大纲,而课程目标则是其核心要素。课程目标制定的难点在于:课程目标是否可衡量、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关系是否清晰、课程目标是否可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观测点的对应支撑关系应当是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关系,不能出现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情况。

6日下午王学军教授分享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分析质量持续改进的相关内容,重点讲解了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分析,包括达成评价的核心要素、过程、计算以及结果对比分析,以此促进良好的、可落实的课程目标的建立。
为期两天的培训讲座系统性强、逻辑明确,让每一位参会的老师拓广了思路。总而言之,紧抓毕业要求是OBE教学理念的关键,如何将之落实到人文学科课程体系下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方法中,则要求我们今后不断地努力去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