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新)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95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会——“渭城、《渭城曲》与《阳关图》:一个诗路别离意象的生成与经典化”讲座圆满举办
日期: 2023-10-2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10月19日下午两点半至五点,西安培华学院95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会“渭城、《渭城区》与《阳关图》:一个诗路别离意象的生成与经典化”在维之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由科研管理中心、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科研副院长担任主持,中文系系副主任庞欢副教授、大学语文教研室负责人王中俊副教授及教师、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

此次讲座由西北大学文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李芳民教授主讲。李教授主要从渭城:一个蕴涵丰厚的地域空间、“渭城”咏唱:唐人的渭城诗与《送元二使安西》的传唱、“骊歌”:赠别意象的经典化与《阳关图》之意味三个方面,细致深入地讲解了长安咸阳交界处的渭城如何由一个地理名词变成了离别的诗歌意象。

李教授指出“渭城”首先是一个历史地理学意义上的地名,其作为一个地理名称的存在,要较其作为文学意象的历史久远得多。“渭城”因濒临渭水而得名。其为秦国都城时本名咸阳,汉以后,“渭城”之名才渐流行。经过秦、汉、唐三代王朝之更迭,“渭城”这一特定的场域具有了丰富的历史蕴涵。其一,咸阳作为秦的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二,秦汉两代徙天下富豪、功臣于咸阳,改变了咸阳的居民结构,影响了此地的民风民俗与社会习尚;其三,西汉帝陵中,尤以长、安、阳、平、茂五陵为最,“五陵侠少”成为渭城特有的标志性符号。

唐朝都城长安与秦都咸阳(渭城)及汉都长安位置相近,因渭城丰厚的历史与文化,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主题。唐人关涉“渭城”意象的诗歌情思丰富多样,其题材与主题主要有田猎、送别、酬赠、羁旅、音乐、怀归、怀古、胜地、写景等。其中,崔颢的《渭城少年行》主题最为丰富,王维的《渭城曲》影响最深广。唐诗中的“渭城”意象呈现出多元化的面相,随着经典作品的传播,“渭城”意象的经典化历史便开始了。

《渭城曲》经由盛唐至晚唐百余年的传唱,对宋人的文化生活有着持久的影响。无论作为歌曲还是诗歌,《渭城曲》都因宋代文人的艺术创作活动而意趣更加深化。经由唐宋两代文人前后相继的艺术创作,《送元二使安西》最终被形塑为赠别诗的经典,《渭城曲》也因不断传唱,成为古代“骊歌”之绝唱。“渭城”与“阳关”始终是此诗最为抢眼的两个焦点,尤其是其中的“渭城”,作为西行出发的送别之地,逐渐发展为别离经典的意象,是唐代长安西行诗路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别离诗歌意象。

在发言讨论环节,中文系罗彤、杨皓明、王学群三位老师就古代文学研究中资料的收集、李公麟《阳关图》与《渭城曲》的表意差异性、“五陵少年”“羽林郎”“使君”等文化符号的考证途径等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充分的对话交流。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厚重,李教授的讲解细致深广。为表达谢意,与会教师与学生报以经久的雷鸣般掌声,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聆听到更多有价值的前沿性学术交流讲座。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2号(高新校区) 版权所有©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