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西安培华学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应用型改革,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于2024年3月19日下午,邀请研究所负责人刘迎接副教授对研究所全体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召开了“校园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实践智慧生成的驻园式培养模式”研讨学术沙龙,研究所秘书彭瑞主持本次沙龙。本次学术沙龙从突出培养定位、整合课程体系、精细实施过程、严格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刘教授指出,在人才培养定位中幼儿教师岗位群分析是首要影响因素,就业岗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6岁幼儿教育包括幼儿园教师、幼教培训教师,0-3岁早期教育包括托育机构教师、早教机构教师,通过岗位分析才能制定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本专业力求促进学生达到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在早期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以及教育培训活动中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富有爱心和正确的儿童观,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与良好师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质。同时应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够在幼儿教育、早期教育、教育培训领域从事幼儿园教师、早教师、儿童营养与保健等工作。学生在毕业五年后应该成为本单位幼儿教育的骨干教师并基本达到幼儿园中级教师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与良好师德,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和初步的教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特质的幼儿园教师,以及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核心目标为:促进学生成为师德优,上手快,后劲足,幼儿园反思型教师。
通过职业实践能力分析,幼儿园教师在保育方面应该做到生活活动的保育;教育活动的保育;膳食安排与保育;儿童疾病与预防;境创设与利用;在教育教学中能做到一日生活的组织;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托育机构教师在保育工作中应该起到安全防护与保育;营养膳食与保育;睡眠与保育;生活卫生习惯与保育;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完成行为观察与回应;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照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亲子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家长的指导与咨询;反思与发展。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基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体系建构,通过毕业要求、保教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五方面完成。其中保教技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儿童行为观察;环境创设与利用;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保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婴幼儿生活照料;婴幼儿日常护理;生活活动、教育活动的保育;膳食安排;疾病预防。 典型工作任务为观察分析儿童;区域环境创设玩教具制作;幼儿舞蹈创编;弹唱儿童歌曲;幼儿生活管理; 配合教育工作;卫生消毒;入园、离园保育等方面。
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实践教育平台尤为重要,陕西师大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实习中“养育未来”项目是针对贫困农村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公益项目,计划对2900多个儿童样本进行20年的跟踪研究,目的是为“0-3岁儿童的早期干预,能有效促进儿童发展”提供“中国证据”。该项目每年需要大量的“儿童发展状况测查员”采集数据,这就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通过基于项目的实习,弥补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会研究”的不足,拓展了实习空间。
此次西安培华学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的沙龙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希望研究所建立长效教师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加强交流沟通,逐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
图文彭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