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新)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人文AI交融,教育新探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赴杭学习
日期: 2024-07-2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7月22日至25日,杭州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见证了教育科技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与实践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的薛淑静、雷婧、何伟、冯颖四位老师,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教育的热情,全程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收获满满,感悟深刻。

本次研讨会大咖云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专家工作组组长陆国栋为研讨会开幕致辞。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等 40 余所高校组团参会。

陆国栋在致辞中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指出其正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并推荐老师们关注《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 版)》。同时,他呼吁大家积极把握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的沈富可老师做了“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学科体系构建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主题报告,深入探讨了数字化助推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话题。

陆国栋院长做了《产教融合激发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学生教师竞赛、现代产业学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在产教融合中的关键作用。陕西师范大学的何聚厚教授分享了“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与 AI 赋能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深度解析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改革方向等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的蔡苏老师做了《人工智能时代增强现实(AR)赋能智慧课堂》主题报告,展示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课堂体验。国家教学名师、西南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冯晓云带来了《人工智能背景下跨学科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的主题报告,引发了众多老师的共鸣。王万良老师带来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案例与通识课程建设》主题报告,引发了老师们的极大兴趣。李骏翔老师分享了《人工智能科技赋能教育实践》的报告,展示了新的教学工具和人才培养机制。空军军医大学的赵晶老师分享了“《医学生物化学》AI 教材建设实践》”,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和实践经验,对提高教师数字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陆国栋教授的开幕致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道路上的前行方向。沈富可老师、陆国栋院长、何聚厚教授、蔡苏老师、冯晓云教授、王万良老师、李骏翔老师以及赵晶老师的精彩报告,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一条通往未来的教育创新之路。

研讨会期间,薛淑静、雷婧、何伟、冯颖四位老师仿佛置身于一场知识与灵感的盛宴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教学模式和学习体验。这些报告不仅让他们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教育创新的无限遐想。

四位老师畅想在学前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人工智能元素,如利用智能教学系统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通过AI辅助的绘本和互动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也将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新模式,将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共同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薛淑静、雷婧、何伟、冯颖四位老师信心满满。他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一定能够将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期待与更多的教育同仁和科技工作者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教育创新的新路径,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2号(高新校区) 版权所有©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