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桑仲刚教授应邀在第四会议室为外语系开展了一场题为“以‘俗’易‘俗’:西方汉学家敦煌俗体诗的英译策略描写”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聚焦敦煌俗体诗的翻译策略及其文化传承的意义,为外语系教师们解析了中华文化外译的挑战与机遇。本次讲座由大学英语课程负责人贾梦琦副教授主持。
贾梦琦副教授主持讲座
外语系主任李国栋致欢迎词
桑仲刚教授首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翻译中的应用与局限。他指出,虽然AI工具如Chat-GPT等能够辅助翻译,但无法替代译者的判断力和决策过程。翻译是一项涉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工作,只有具有翻译能力的译者才能有效应对其中的挑战。桑教授引用翻译学者Newmark的观点,强调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翻译问题”。在此基础上,桑教授进一步解释了“翻译问题”的内涵,并分析了其特性与分类。
桑教授介绍敦煌俗体诗
在敦煌俗体诗的英译部分,桑教授介绍了其历史背景,指出这些诗歌不仅是敦煌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民俗学价值。敦煌俗体诗如学郎诗和王梵志禅体诗,用白话文表达,展示了唐代社会的民间风俗,并对中国白话诗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探讨翻译策略时,桑教授指出西方汉学家通常选择流传较为广泛的敦煌俗体诗进行翻译。然而,翻译这些诗歌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处理源语言中的规约性问题与语篇结构问题。就译者无法通过英文完全再现汉文的平仄格律和音韵特色,桑教授在此介绍了“以‘醉’易诗”和“以俗入诗”的翻译策略,即在翻译中保留一些拼写错误和唐代“饮酒”及“写书”风俗,以展示原诗的趣味性和历史背景,传达诗歌的文化意象和精神风貌。
外语系教师同银萍与桑教授互动交流
讲座后,外语系教师与桑教授积极互动,就民俗文化外译及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本次讲座深化了外语系老师们对敦煌俗体诗和翻译策略的理解,为老师们发掘了中华文化外译的新视角。桑教授也鼓励老师们在翻译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兼顾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外译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