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外国文学(二)》课程组于2025年4月17日在1209教研室进行了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由课程组负责人王思雨老师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参会。本次会议围绕“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专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商教学设计与创新路径。

课程组全体教师集体研讨
会议伊始,主持人王思雨老师系统梳理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脉络,强调需以“社会批判性”和“人性深度”为锚点,串联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代表作家作品。王雅副教授指出,应强化文本细读训练,引导学生理解现实主义文学“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作原则,引入比较文学视角,将同时期欧洲与中国社会背景对照,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文学认知。

王雅副教授发言
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难点,覃茜茜老师提出“问题链驱动”模式,通过设置“金钱异化”“阶级困境”等议题,激发学生思辨能力。李雯露老师倡导“以写促读”,组织学生创作微型现实主义小说,深化对文学技巧的体悟。与会教师一致认为,需打破文学史讲授的单一模式。何佳宁老师从文艺理论角度,提议结合马克思主义批评等理论工具,解析文本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揭示《人间喜剧》中金融资本运作的隐喻意义。王思雨总结强调,课程组将整合研讨成果,编写配套案例集,推动教学成果向学术研究转化。
本次备课活动通过多维度研讨,明确了“以经典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翼”的教学改革方向。课程组计划于本学期试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步建设线上资源库,为打造高阶性、挑战度的“金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