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文学研究方法论教学,促进青年教师学术成长,2025年4月16日下午三点,中文系特邀陕西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刘九生教授在国学馆开展题为“文学研究基本方法论——从《史记·刺客列传》谈起”的专题讲座,西安培华学院教授魏耕原老师作为对谈嘉宾,共同开启一场学术盛宴。本次讲座以经典文本为基点,深入探讨文学研究的创新路径与学术坚守。讲座由中文系文学教研组组长崔雅男老师主持,教研组全体教师热情参与。

文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认真聆听讲座
讲座以《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这一千古名篇为解读样本。首先,刘九生教授凭借独特的文本细读方式,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荆轲刺秦”解读。在讲到“图穷匕见”经典场景时,刘九生教授伏地而跪,现场演示荆轲刺秦王的场景,这一惟妙惟肖的演示让在场听众仿佛身临其境。通过文本细读,刘九生教授分析了如何突破传统解读框架,发掘文本中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并提出“从不疑处疑”,即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强调对经典内容大胆质疑、不断延伸。其独创性的“三维解读法”——即文本表层叙事、作者深层意图与读者当代阐释的立体对话,启发青年教师如何“于无声处听惊雷”,实现“言他人所未言”的学术突破。

刘九生教授精彩解读经典
紧接着,魏耕原教授针对当前学界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快餐式学术”现象,尖锐指出“不读书而空谈理论”的学术弊端,特别剖析AI时代人文学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强调当算法可以生成文献综述时,真正的学者更应坚守文本精读的硬功夫,坚定文章写作离不开逻辑与情感并重的模式。魏耕原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到,在目前“伪学问”的背景下青年教师更需要耐心“读经典”,更要有能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这一环节引发青年教师对持续学习的深度思考与潜心学术的决心。

魏耕原教授寄语青年教师
接下来教师们就两位教授的发言展开了积极讨论,常熠炜老师提问如何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实现文学与历史的发散性思维交融。刘九生教授强调教师间应时常互相交流,形成思维碰撞的火花,更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守学者的良知,用科学求证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进行科研工作。

常熠炜老师提问交流
在讲座尾声,魏耕原教授与刘九生教授再次以自身几十载治学经历鼓励青年教师,他们强调学术生命在于慢火细炖的坚持,那些为查证一个典故遍检群书的夜晚,正是抵御学术浮躁的最好疫苗。
最后中文系主任张萍老师总结本次活动,她强调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方法论指导,她更希望以魏耕原、刘九生教授“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精神,激励青年教师满怀对纯粹学术的敬畏之心和潜心读书耕耘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