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沣水,碧波荡漾,粼粼波光映照着“诗经里”小镇的黛瓦飞檐。6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由陕西省图书馆主办的 “邂逅《诗经》里的诗意时空” 主题讲座在小雅书社拉开帷幕。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学识渊博视角独特,以诗为钥带领百名读者及西安培华学院中文系的部分教师穿越时空,在《诗经》的字里行间破译农耕文明的文化基因。

程世和教授主讲
讲座伊始,程世和教授开篇点明《诗经》不仅是最初的诗性歌唱,也是最具诗史性质的文学存在,是一部展示周人生存样态与精神状貌的诗歌总集,是打开周人生活的全景画卷,更是一部镌刻着周人生存密码的诗史,通过诗经这扇“窗”便可以达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的目的。
他以《郑风・子衿》《邶风・静女》《魏风·十亩之间》等诗篇为引,在沣河两岸的地理坐标中铺展诗性画面:里巷间少女赠贻彤管的羞怯、城隅下恋人“搔首踟蹰” 的焦灼、郊野中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的劳作欢歌,男女在此邂逅、约会,爱情在农耕生活的烟火气中悄然生长。一首首诗就是将自然生态、社会伦理与浪漫情愫熔铸为农耕文明的一个个鲜活切片。这种“诗歌 + 地域” 的解读方式,让经典诗句在当代听众心中重焕生机,引得现场听众频频点头,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从爱情诗章转向农事图景,程世和教授以“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的铭文为线索,追溯 “中国” 一词与周武王建邦的渊源。他从“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讲起,沿“井田制”“地著为本” 的脉络,揭示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的社群伦理,并告诫我们当下人一定要回归自然;接着从《豳风・七月》的时序劳作中展现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暗藏农耕文明的时间哲学。这些看似简单的农事活动,都凝聚着社群的力量,更是农耕文明中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讲座现场
通过《芣苢》等诗歌让我们感觉周代“群歌互答”“闻之者动心”的诗性歌唱,则勾勒出周代“小康” 社会的理想图景,也体现了周代是“汔可小康”的一方乐土,让人们懂得周“宅兹中国”而后天下万民进入“小康”时代的真凭实据。程世和教授以大量文本佐证:当周人在沣水之畔写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时,已将农耕文明的基因注入 “中国” 的文明肌理,只有怀着对周的温馨追忆,如果视周为我们的文化宗国,就能看到赫赫“周道”的遗迹,就能赓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周人传统,也期盼在本世纪中期将当代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示范中心。
讲座现场,读者以《诗经》原句与教授对答,中文系教师感慨“每句诗都是先民的生活胶片”。陕西省图书馆负责人表示,此类活动旨在以《诗经》为桥,让沣水流域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生。

程世和教授和读者合影

读者合影
暮色中的沣水依旧潺潺,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如涛声回响。当“宅兹中国” 的古老智慧遇见 “人类文明新形态” 的时代命题,《诗经》里的农耕诗韵正化作文化传承的星火,照亮更多人回望传统、面向未来的精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