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它融汇了中国人对于春天到来的欣喜和求吉辟邪的愿望。为了弘扬民族风俗文化,彰显中文专业的特色,让师生感受、学习和弘扬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4月1日下午15时,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了“流觞·雅集话上巳”文化活动。本次活动特邀请节庆文化专家阎建滨教授进行《祓禊·游春·相约——从古老的上巳节到今天的三月三》专题讲座。活动由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兼中文系主任付丽伟副教授主持,中文系教师代表以及爱好传统文化的学生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中文系主任付丽伟老师介绍了主讲嘉宾,之后讲座正式开始。首先,阎教授对上巳节的由来进行了介绍。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人们在水边以兰草祓禊、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之后又增加了郊外游春、曲水流觞等内容。由此阎教授引出上巳节的几个重要习俗。

第一个习俗是“祓禊”,古人在这一天到水边举行祭礼祈福,以香薰草药沐浴,洗濯祓除宿垢,祛疾避灾,暖入迟迟花袅袅,雩风上巳并花朝;第二个习俗是“游春”,阎教授从汉代温泉汤池沐浴、踏青迎春到唐代曲江游春、倾城而出展现了杜甫笔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盛大的春游场面;第三个习俗是“相约”,作为中国古代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之一,上巳节在古代也被称为情人节,适婚男女于这一天踏青出游,泼水嬉戏,采一朵缤纷艳丽的芍药赠与心中所爱,互许白头,《诗经·郑风·溱洧》这首郑国男女游春相会的诗歌即体现这一点;第四个习俗是“修禊”,文人在这一天饮酒、吟诗,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怀,那样的场景让后世倾慕,阎教授的讲解拉近了我们与兰亭群贤的距离,把兰亭群贤的风雅带到了我们的身边。

随后,阎教授讲解了上巳节为何会消隐。他认为有四方面的原因:其一,社会进步,求子色彩淡化;其二,曲水流觞的小圈子的趣味太浓,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三,宋代缺乏唐代的豪迈与浪漫,市井文化泛起,程朱理学的兴起。最终,上巳与寒食一起融入祭祀大节——清明节,一半是祭祖,一半是踏青。虽然上巳节在汉族文化中被消解,但是在少数民族中,依然保留着丰富的上巳习俗,阎教授通过壮族、彝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在三月三这一天丰富的习俗活动,为我们展现了少数民族齐花异放的上巳习俗。

最后,阎教授就如何复兴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和大家进行了分享。他提出了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并结合“西安年·最中国”这一主题,分享了西安这座文化古城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称之夏。在他们的努力之下,西安举办了三月三华服日、大唐芙蓉园三月三上巳节曲江流饮活动以及女子成人大典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有效传承了上巳节文化,更展现了西安古城的文化魅力。

活动最后,中文系教师及学生代表与嘉宾进行了互动。张静副教授就如何更好地将节俗文化与文学结合,在教师科研及学生毕业论文中切入,与阎教授进行了互动,展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桑盛荣老师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到展子虔的《游春图》,谈论了绘画、书法早期源流与节气节俗的关系,表现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同时,学生代表冯泽宇、陈世洁、王琪琪、李佳等同学分别从上巳节与水文化的渊源、上巳节吃红鸡蛋以及文人流殇雅集等方面与阎教授进行了互动。

本次文化活动在大家意犹未尽中结束。阎教授的讲座丰富、深刻,把节日传统、礼俗文化、汉服文化等各种形式汇集一堂,生动有趣地再现民俗文化的魅力,积极有效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次讲座,学生对上巳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把文学与文化结合,把理论与现实结合,从而具有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