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5日下午15时至18时,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2022年度首次线上文化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红楼梦漫谈”,由长安诗人、西安培华学院中文系李晓刚教授主讲,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兼中文系主任付丽伟副教授主持,中文系教师代表以及爱好古典文学的各年级学生代表近500人参加。

在付主任对李晓刚教授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后,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李教授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进行了介绍,说明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其次,他重点谈论要如何看待《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李教授指出,《红楼梦》反映了乾隆时由盛转衰的时代特征,通过爱情悲剧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封建社会做出了有力的批判,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以此为引,李教授对《红楼梦》的主题意蕴进行了探讨。他先是介绍了几种目前比较流行的主题说法,并引出问题,为何《红楼梦》的主题如此丰富?李教授认为,《红楼梦》具有方方面面的意义,作品具有前瞻性,内容上具有生活的广阔性,情节的丰富性,人物的复杂性,这也使得主题具有多元性。

随后,李教授以小说中人物为例,分析小说的思想内涵。李教授从《红楼梦》中的判词与情节,人物语言等出发,详细分析了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他对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思想文化、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等都做了细致的阐发。其中,李教授特别提到晚明文学思潮以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影响,他指出,正是这些思想的熏陶,诞生了贾宝玉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紧接着,李教授介绍了《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他指出,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十分突出,写人“真”,写人“实”,不拔高,不缩小,从性格、心理、语言中体现人物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到此,李教授的分享结束,他细致的介绍以及深刻的剖析赢得了教师与学生的肯定。
接下来,我院中文系教师张萍副教授对为什么要读《红楼梦》进行了阐发。她以鲁迅的观点:“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为根据,说明《红楼梦》在文学、文化、思想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真诚地建议同学们仔细阅读《红楼梦》。对于如何阅读,张萍副教授也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从题目出发,张老师分别介绍了5个题目,通过题目的不同寓意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主题;第二,从前五回入手阅读,张老师指出,《红楼梦》前五回相当于全书序幕和结构蓝图,熟读前五回,对于了解小说情节,认识小说主题,体会小说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中文系学生代表李梦潇分享了自己在阅读《红楼梦》时的感想,李同学认为,《红楼梦》具有丰富的内涵,常看常新,并且分享了她在阅读过程中认为精彩的两个方面。首先是《红楼梦》的写人艺术手法十分精湛,对于人物的描写既有正面也有负面,人物形象更为复杂。另外,在写人物命运时,运用大量隐喻以及伏笔,包括人物判词,人物居住环境设置等,都对小说情节以及人物命运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是本次活动的彩蛋环节,我院中文系专业教师魏聪茹为大家朗诵《红楼梦》中的诗歌《好了歌》,她以丰富的情感赢得了学生们的喝彩。随后,我系2018级马森同学与游含笑同学带来朗诵演唱节目《红豆曲》,学生郝梦晨朗诵诗歌《葬花吟》,亦迎来欢呼一片。在活动接近尾声之际,中文系专业教师张静副教授演奏了古琴曲《阳关三叠》,在高山流水般的乐曲声中,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