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在12月4日于汇知楼国学馆举行了第三次文学沙龙,本次活动邀请了文学创造基地指导老师老师王高印主持参加。
王高印老师在现场为众多文学爱好者解疑答惑。活动刚开始,就有同学问道:“如何让情绪贯穿文章始终又不会影响作者本身?”
王老师从神学和哲学的角度回答对情绪的把握:“体验苦难,模拟苦难。”没有经历过如何能写得出强劲有力的文章呢?短短八个字透露出写作的真谛,让人受用无穷。


此外,又有同学提出“中国文哲是否可以温和的变革?”王老师认为“当今时代,数据高速发展,而人类不能成为发数据的奴隶,倘若处理好大数据与信仰的关系可以大胆一试。”针对时代,王老师提出了独特看法,使同学们眼前一新。
此后还有同学提出“信仰到底作为生存的依据”,王老师认为“上帝批判到犹太人活不下去,但犹太人依旧真挚的爱这上帝,这就是一种信仰。”由此可见信仰足以作为强大的精神食粮同物质食粮一般不可或缺。引起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文学氛围及其浓厚。
而后又提出“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是在共同传达一种苦修的概念,比如印度的苦行僧,这种信仰是一种大爱,但是这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幸福观。
中国人不信仰神,但是中国人更注重生的意义。中国人坚持唯物主义观念就会造就精神信仰的缺失吗?王老师认为:唯物主义下的人必然会缺失精神信仰,中国人不信神就必然信鬼,会害怕死亡。对于西方来说死亡是生命的升华,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死亡就是终结。佛教的苦修仅仅是人类的观念,上帝是希望人幸福的,引导人们苦修的归根结底是人类。
文学沙龙就这样在大家的思考中落下帷幕。王老师以自己的写作经验为基础,为我们阐述了他所认为我们写作中的不足,尤其是写作格局与见识的高低是制约我们写作的一大障碍,对哲思考虑的深浅决定了我们的路。


有坚定的信仰以及丰富的见识及一定的哲理思考是一名优秀作者的基础素养。王老师风趣幽默,学识渊博为学生打开了通往写作新世界的一扇大门,令一众学生受益匪浅。告诫我们主流写法也有不足,不能盖棺定论,必须要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学会另辟蹊径,学会稳扎稳打。这为同学们以后的写作之路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