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中文系学子前往乾陵进行文化考察
12月10日,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5级部分学子在张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乾陵进行文化考察研学活动。师生们参观了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直观真切地感受了唐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文化考察第一站:乾陵
乾陵
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的和陵、哀帝李柷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关中6县,因此有关中唐十八帝陵之说。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梁山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9),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陵墓便藏于北峰之下。北峰原设有玄宫,毁于战乱。从北峰往山下走,便是述圣纪碑(5)、无字碑(6)、六十一蕃臣像(7)、献殿遗址(8)。
纵观整个乾陵,当地人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睡美人:梁山就像她的头部,司马道为她的脖子,两座山峰是她的双乳,双脚踩着渭河,统领着整个大唐。
天空中飘起了小雪,又为帝陵增添了些清冷。师生们站在乾陵广场仰视通往整座陵墓的阶梯,阶梯高差81.68米,共537级台阶。听着导游的讲述,学生们浑然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气概,这是一个任何事物都要做到恢弘的民族,这里没有唐诗的诗情画意,一千多年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历史的厚重气息。

北峰山顶
毁于战乱的玄宫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只剩下裸露的石灰岩山体,高宗李治、武则天便厚葬于此。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盗墓贼都想要盗取乾陵的随葬品,但都无功而返。声势最为浩大的便是唐末黄巢之乱,黄巢曾动用40万大军想大盗乾陵,但只是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没有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期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出口,都没有找到墓道口。历史总会与人开一个玩笑,乾陵在历经了千年的动荡后,于1958年被几个放炮炸石的农民炸出墓道口。随后周恩来总理便做出了保护帝王陵的规划。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因刻武则天《述圣纪》文而得名,俗称“七节碑”、取义“七曜”。碑由顶、身、座三部分构成,通高7.53米,碑身高6.48米,宽1.86米,总重约89.6吨。顶盖为庑殿式;碑身由五块方石上下叠压而成;碑座方形,由四块方石拼接合而成。铭文由中宗李显书丹,字间填以金屑,光照陵园。

无字碑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

碑后两侧便是六十一番神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所有石像都没有头部,师生开始讨论:“以唐代的盛世来看,他们之间一定有少数民族或者外国使节,因为很多唐佣都会有少数民族形象,只不过为什么后来历代的人只毁掉头部,而不是毁坏全身?”导游打趣的说:“有人说这是当年日本人到此以后看到这里供奉着自己模样的石像,一气之下便将所有石像脑袋全部砍下。事实上这些石像绝大多数都毁于明清的战乱。
往南便是司马道,司马道两侧有华表一对,翼马石像、鸵鸟石像各一对,石马五对,翁仲10对。石雕气势恢宏、栩栩如生,虽经过岁月的磨砺已面目模糊,但依然展现出盛唐气象。

翼马石像

仗马与牵马石人
在梁山上,一路都会看到在山路两侧兜售文物古玩、手工纪念品的老人,天这么冷,老人家也不容易,随行的师生们便慷慨解囊,购买布老虎、银元物件。我们知道她们兜售的多是复刻品,我们也不缺布老虎,只是想照顾那些老人家。身为学子,我们首先应该具有人文情怀。


文化考察二站: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是乾陵陪葬墓之一,埋葬的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懿德太子墓经过开发,已经成为一个博物馆,顺着墓道口可以直接深入墓室。墓道设计为拱形,每走几十步向上看,都会看到天井。墓室分为副墓室、主墓室,两处卧室地面皆是方形,上顶为原型,象征天圆地方,副墓室摆放一些陪葬品,主墓室放着棺木。导游说:“不过懿德太子墓和其他的墓一样,早就被盗贼窃取一空。1971年有关部门对懿德太子墓做出清理的时候,发现副墓室前的过道上已被打出一个口子,盗墓贼顺着盗洞进入墓室,砸坏主墓室的门,将懿德太子一个口子,盗墓贼顺着盗洞进入墓室,砸坏主墓室的门,将懿德太子主墓室盗取一空,棺内的陪葬品也全部流失。”

但是学子们在国道两侧的便房窗口内看到陈列的唐三彩(皆为样品),导游说:“主过道被回填土埋着,盗贼没有选择从主过道进入墓室,因此主过道两侧窗口里的陪葬品,全都留存了下来。”
学子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懿德太子墓的唐三彩之所以能留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唐三彩作为陪葬品与金银珠宝相比在唐时并没有多少价值,二是墓室主过道都会被回填土埋住,盗贼一般都会用像盗墓小说里类似的分金定穴术,直接找出主卧室的位置,绕过冗长的主过道的回填土,直接在副墓前上顶打洞,进入墓室,因此主过道两侧的唐三彩才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
“原来盗墓小说,摸金校尉并非空穴来风。”同学们查阅资料,行走在懿德太子墓园,相互交流。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历数曹操罪状,说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弥补军饷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材,补贴军饷。现在也能理解为什么“汉墓十室九空”。看过《鬼吹灯》、《盗墓笔记》的同学还知道摸金校尉擅长分金定穴找寻墓穴,他们在进入墓穴的时候要在墓室东南角点上一根蜡烛,然后开始摸金,如果公鸡啼鸣,蜡烛熄灭,物品必须放回原处,恭恭敬敬退出墓室。其实这只是墓室缺氧环境所致。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大粽子”开始登场了。而摸金术就是分水术,帝王将相的陵墓选择都十分的讲究风水,绝不是随意找到一个山包就开始修建陵墓。文学作品中流传最广的就是那句:“驯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这是说要找到王侯的风水宝地,要先看这条龙脉有没有被其他的山缠绕,一重山缠绕为一重关门锁,关门锁处为江河水流出的地方,若有千重关锁,那么上必定有荫发王侯的风水宝地。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最为重要的文物是《阙楼·仪仗图》,现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阙楼·仪仗图》在墓道的东、西侧各有一幅。阙样式为“母子三出阙”,属帝王级规格。画中阙楼均由屋顶、屋身、平座、墩台(基)组成;屋顶均为庑殿式,也属最高级别,由于其形象端庄、稳定、尊贵,常被用于主要殿堂。传说当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喜欢绘这类建筑,所以又称“吴殿”。此壁画是唐墓壁画中大量的建筑形象的代表,
以唐人画唐景的写实性,为我们后人研究了解唐代建筑,尤其是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资料。
懿德太子墓文物赏析

懿德太子墓出土最多的就是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文化考察第三站: 永泰公主墓

来到永泰公主墓已是下午两点,还没下墓室,学子们便查阅手机了解了永泰公主的生平。
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时年仅17岁。后与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令人唏嘘的是她与懿德太子同样年少,仅有17岁,(懿德太子只有19岁)。《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
学子们依旧从墓道口深入了墓室,参观了永泰公主的墓室,墓室过道上方拱面保留有唐时的复制壁画(为复刻品),无不感叹唐人的精巧与才智。
经过过道两侧墙壁上的壁画时,学子们也都禁不住多看两眼,唐朝没有男尊女卑,常常有女性穿着男性服装。每个人都在壁画中寻找穿着男性服装的女子。

最后学子们来到了乾陵地宫(仿造),地宫根据红外线扫描乾陵墓穴,史书记载,民间传说仿建而成。
进入墓室过道不久,便可以看到墓道两侧摆放着七个场景模型:唐宫乐舞、打马球、召见使者、运筹帷幄、微服私访、唐宫春月、登基大典。每一处场景都展示了武则天一生中重要的时刻。走过武则天一生之后,便走进前墓室与中墓室,两个墓室摆放着陪葬品,随后在经过过道两侧的书房、珍宝房之后,看到的就是李治武则天共眠的主墓室。

武则天微服私访场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本次活动,同行的师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宏大气象、更深刻地了解了唐朝的文化制度。本次活动也引发了学生们的讨论与思考:有学生从百姓的角度去评价墓葬制度,有学生从帝王的角度去评价墓葬制度,是恢弘?是剥削?所有的是非功过都留给后人们去思考争论。唐朝壁画、石刻、唐三彩的精湛艺术也使师生们为之叹服,希望本次文化考察活动能启发更多的学子关于文化的探索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