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举办”关于诗的边界与底线”诗词文化座谈会
十二月五日下午,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邀请陕西省著名诗人、咸阳市诗歌学会会长凌晓晨老师进行“关于诗的边界与底线”专题文化座谈。本次座谈会在汇知楼国学馆进行,张萍老师主持本次活动,中文系副主任徐翔老师、台阶杂志负责人杨静老师以及数位热爱文学创作的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同学们对此次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会议还未开始,国学馆已经座无虚席。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开始之际,凌晓晨老师上线为中文系以及境明诗社、台阶文学社签赠了自己的诗集《黄色土泽》《水荒》《火眼睛》,并为现场的同学赠送了《星星》诗刊。

凌晓晨老师以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在国学馆与师生畅聊诗词,分享自己诗词创作中的丰富经验与心得体会,就个人多年诗歌创作经验,对本次主题”关于诗的边界与底线”进行了阐述和讲解。并根据自身经验和见解向在场同学提出了视通万里,思接千古”的创作中心,表明诗歌创作要注重自身的灵魂探索和对客观事物的探索,时刻关照自己的内心,认识生命、思考生命;同时要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打通三者,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层次,提高思想深度才能提升诗歌创作能力。凌老师还提出,诗人的意识不能局限,应该是四维、五维,甚至是多维的,诗歌的边界是从想象到意象,从意象到象征,底线是诗化的生活,不能拘泥于眼下,避免口语诗和格式化。

活动进行过程中,同学们也积极踊跃向老师发问,凌老师一一解答了同学们在诗词创作中的困感与问题。除台阶文学社与境明诗社的同学外,许多热爱诗词的同学也幕名而来,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为此次座谈会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思想碰撞,国学馆内气氛热烈,大家轻松愉快地探讨着诗词文学创作的相关话题。

本次座谈会是我院一次重要的诗词文化交流活动,获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好评,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诗词创作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