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新)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三年磨砺,一朝亮剑——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708班荣获“姜维之班”优秀创建班称号
日期: 2019-12-1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三年磨砺,一朝亮剑——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708班荣获“姜维之班”优秀创建班称号

添加时间:2019-12-16 10:06:58

12月11日下午,2018—2019学年“姜维之班” 创建成果汇报暨“姜维之班”授予仪式在维之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708班获得“姜维之班”优秀创建班荣誉称号。

汉语言文学1708班由50名同学组成,其中女生39人,约占班级总人数的78%;男生11人,约占班级总人数的22%。全班陕西籍46人,河北籍1人,山东籍1人,内蒙籍1人,福建籍1人。

全班共有团员49名,占总人数的99%,其中党员有6人,发展对象4人,占班级总人数的20%,积极分子4人,占总人数的8%,并且在团支部思想的引领下,每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都在50%以上。

班级辅导员是温柔的白佳泠老师,学业导师是优雅的付丽伟老师,两位老师在创建姜维之班起着引领作用,给予了班级同学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2017年,50名同学初入培华,集体意识不够强,个别同学思想散漫,班级凝聚力较弱。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调动大家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班委在班级群里发近千字的“小论文”,去鼓励大家,但效果并不理想。大家并不在意,班委心急如焚,找同学、找老师不断沟通。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班级开始创建姜维之班。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姜维之班是什么。班级成员开始去解姜维之老先生的生平事迹,决定以精神建设引领班级建设。但当时仍然只有不到75%的人参与。也是在那段时间里,班级确立了“志存高远,开拓前进”的初期维之精神。

在初期姜维之精神的引领下,同学们结合本班自身情况组建了特色小组。使每位同学都切实地参与到姜维之班的建设中来。小组划分分为两步,第一步由点到线,将班级分为六个特色小组,由团支部成员和班委担任小组长;第二步由线到面,班级每位成员自由择组,共同为创建姜维之班出力。刚完成分组后,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小组意味着什么,每个人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只是组织宣传组配合团支部及班委开展创建姜维之班工作,并动员大家创建班级口号。

在两位班级指导老师帮助下班级共同商议了符合专业特色的班级口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前两句出自嵇康的《卜疑集》,表达了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会向姜维之老先生一样默默奉献,用力用心,不愧不负。后两句出自张载的《西铭》,姜维之老先生一生艰苦朴素,砥身砺行。表达了同学们也会在磨砺中成长,不断拼搏奋斗。

班旗和班徽是一个班级的象征,汉本八班的班徽内部为代表班级的“8”字和班级口号,外部为红色的圆,圆是团圆,更是团结。红色和红色的渐变色作为班徽的颜色基调,给人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这也正是班级活跃的气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

班旗底色为中国红,也是培华红,代表着班级同学激情昂扬,乐观向上的心态。祥云和大海元素,象征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舞动的丝带象征着活力。中间篆书书写的八,代表着汉语言文学1708班,也体现了专业特色。未来广阔,大家一起去挑战。

无论是班级口号还是班旗班徽都寄寓着同学们对于八班最美好未来的期待。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同学积极参与建设姜维之班,还有部分同学仍处于迷茫状态。于是大家开始去思考创建的初心是什么?

两位指导老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团支部成员与每位同学沟通交流。收集每位同学对于创建姜维之班的看法及建议,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姜维之班的建设中来。定期分配任务,六个小组策划面向全班的小组活动,以此来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自我,让大家找到自我定位。通过总结反思初期创建姜维之班存在的问题。班级改变了空泛、高远的初期定位,同学们积极探索、不断找寻符合班级定位的维之精神,让这个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每位同学都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在不断的探索中,最后凝练出了奉献、志学的维之精神。之后在团支部的带领下,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线上,通过公众号学习了“团的光辉历史”、“三会两制一课”、“九一八、缅怀先烈”和“平语近人”系列。线下班级开展了“四进四信”主题团日活动,纪念国家公祭日团日活动和重温团课等团日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引领大家的思想,不断端正态度,去向党、团靠近。

在“奉献”的维之精神的引领下,班级成员走进敬老院,为那些孤寡残弱老人带去属于我们的关怀。同学们晚上在蚊虫叮咬的深山里挥舞着手机为看望老人排练节目、自发掏钱给老人买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收拾房间,被老人亲切的成为“孙子孙女”,活动结束舍不得让大家离开。这次活动让大家感触颇深,明白了责任和奉献。

弘扬雷锋的大爱精神,班级同学前往常宁宫残障儿童中心进行义务表演和关爱儿童,给那些“特别”的孩子带去关爱,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到了奉献的真谛。

在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班级12名成员奔赴国家级贫困县——宝鸡市扶风县开展了为期1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入乡村和基层去开展爱心志愿服务、充分了解和调查民情民意,以自己的所学知识去回报人民和社会。在实践活动中,班级同学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热情和精神赢得了社会和村民的认可,事迹受到中国青年网、华商网、宝鸡市政府和宝鸡市团委、以及搜狐、腾讯、新浪新闻的媒体的广泛报道。

在每次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奉献自己之后,班级都会及时召开分享主题班会,班级成员都会将自己的感悟跟导员和同学分享,负责公众号的同学也会将这些感悟整理发表。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行动中去感悟姜维之精神,去凝练班级和自己心中的姜维之精神。

姜维之老校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1708班的很多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和志向大都是从事教育事业,因此奉献之心对大家来说极其重要。班级同学践行姜维之老先生的奉献精神,不断去乡村小学支教,为乡村孩子带去温暖的同时也在实现着自我价值。

创建姜维之班后,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最终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班级工作。生拉硬拽去参加集体活动的情形再也没有了,大家都积极主动为这个班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大家会为排练一个班级节目反复练习,没有人缺席和喊累,会为了班级活动在隆冬的清晨一遍遍地练习,这种班级凝聚力与集体意识已经逐渐融进班级同学的血液。

在“志学”精神的引领下,班级同学都将学习放在了第一位。大部分学习汉语言的同学今后都将走上讲台,在学委的提议和学习小组的督促下,班级同学每节课提前十分钟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和读后感来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后期在课堂上模拟讲课,互相汲取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由“不敢说” 到“说不够” 的蜕变。

由于班级很多同学来自陕北,需要提高普通话水平,针对这一情况大家在全班开展了双线学习的学习模式。线上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和编辑,用班级公众号推送优质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线下通过举办知识技能分享培训,使同学们积极上进,普通话通过率90%以上,其中二甲通过70%以上。另外全班很多同学报考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励志成为姜维之老校长那样的教育工作者。

阅览群书,开阔视野。开学时,学业导师会把学期必读书目发在群里,班级同学会以宿舍为单位去图书馆学习和读书,舍友之间互相督促,读完书目在群里打卡汇报,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很有效,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本班学生学习成绩逐年提高,综合能力越来越强。

在全班形成一种上进的风气后,成绩的逐步提高也给班级同学增长了信心,同学们课余积极参加英语风采大赛,辩论赛、征文比赛和各种舞蹈音乐等级考试,获得优异成绩,班级公众号小组也会及时把这些成绩展现出来,提高班级同学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充分考虑了班级学生在不同科目、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后,成立了学习小组,组长由学习委员担任。学习小组的同学负责引导和解答同学们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班级有同学因为生病请假,落下了课程,以学习委员为代表的学习小组成员主动帮他们补课。

在创建姜维之班的过程中,班级还创建了自己的班级公众号,并且设置了专门的公众号小组管理和运营,共发过199条内容,有246个关注的用户,涵盖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家长和老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状态,为沟通搭建了桥梁。公众号发表内容为班级日常、班级活动、学习方式方法、学生感悟、学生投稿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和收获知识技能,重温班级点滴,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创建姜维之班的三年来,班级的学业成绩逐年提高,专业证书考取呈上升趋势。班级成员同心协力,为打造姜维之班不断添砖加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班取得了多项荣誉,先后获得“思辩杯”辩论赛季军、“心理情景剧”特等奖等奖项,也获得“优秀团支部”、“最佳学雷锋志愿组织”、优秀宿舍等多项集体荣誉。

全班同学纷纷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各个公众号投稿发表。同学们创作的二十余篇作品被收录入学校《思政课教学成果汇编》及《献礼培华九十周年学生作品选编》中。全班发表作品人数达到52%,涵盖全班一半以上的同学,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思,思有所现。除了参加各种等级考试之外,班级还有13名同学担任了院校组织职务,班级荣誉证书获取人数达到35人以上,占班级人数70%。

三年磨砺,一朝亮剑,这就是17级汉语言文学八班。成绩和荣誉的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正如冰心所言:“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前路迢迢,未来可期。汉语言文学1708班将会不畏困难,不断追寻,一路奔跑、一路奋进!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2号(高新校区) 版权所有©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