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培华

心连母校,情系培华

发布日期:2023-11-06    浏览次数:

2008年,是培华建校八十周年。八十年来,培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中专到大学、从专科到本科,不断发展,逐步升华,如今已是生命扬四海,桃李满天下。在此期间,我和培华结同心、共奋进,先后经历了半个世纪,付出了微薄之力,留下了浅淡痕迹。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报考培华当学子

1951年,应试入学,是我和培华结交之初始,也是命运之必然,机遇之巧合。幼年求学时期,由于家境贫寒,对上自费学校,不敢奢望,对管学生吃住的学校,情有独钟。因此,在家乡读完小学之后,便考入蓝田县简易师范上学,毕业后升入西安师范就读。就在开学报到不久,另一个衣食住行全管的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军政干部学校,来西安师范招生。由于情有独钟之因,加上保家卫国之情,我便毅然决然弃文从武,报名参军。不料回家辞行时,却大病一场。病好后,新兵早已走开,学校期终考试也过,因此,从军、上学双双落空。为谋生计,只好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由于志向驱使,加之受到“家有上石食,不当娃娃王(小学教师)”的思想影响我总想远离乡土,另谋出路。就在这时,报上登出了西安私立培华职业学校,招考高级银行会计班的广告,并言明所召学生,每人每月还有75斤小米的等值补贴,供以吃用。对我来说,这简直是天降喜讯。为了不失良机,我当即请人代职教学,星夜赶赴西安,报考了培华职校,有幸成为高级银行会计班的一员。开学报到后,同级共有甲乙丙丁四个班。我分在甲班,并选为班干部。姜维之校长,既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又给我们教语文课。他甘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为同学们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做出了竭诚的贡献,受到大家的好评和爱戴。我对姜老师尤为敬佩,他对我也格外关照,不仅在校时从严要求,谆谆教导,就在同学们毕业离校时,还惟独把我留下,让我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西安市举办的暑期中小学教师学习会,帮助与会老师进行整风。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学习锻炼的好时机。学习会上,老师中的好人、好事、好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好的思想、作风也给我以反面教育。记得有位年青的女教师由于崇洋媚外,不仅打扮得洋气十足,甚至痛恨自己的父母不是洋人。当时有人形容这位教师是:“捞鱼的胳膊,过河的腿,吊死鬼的头发,吃死娃的嘴。”我则认为这种人是中国身子外国魂,没有民族气节,应该认真改造,否则难为人师。应该说,在学习会的一个多月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人和事、道与德,使我深深地受到了一次怎样做人及何为师表的教育。这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确有裨益,大有好处,也是姜维之老师对我独有的恩赐。恩重则情深。因此,离校后,我仍然是心连母校,情系培华。

二、筹建培华当帮手

离开教师学习会后,我按约来到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被分配到第一营业部,当了一名人事干事。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我就牢记老师的教导,严守做人的品德,敬业爱岗,克己奉公,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为人,连年当先进,不断受嘉奖,职务也由低到高,由副到正,直至西安市分行行长。同期其他学子也都尽职尽责,不断晋升,相继成为各行、处的领导或骨干。就在门生辈出,桃李芬芳之时,坦诚直率的姜维之老师,确在反右整风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含冤离开了培华职校。此后,当他的冤案得到平反,声誉得到恢复后,他就再次扛起兴教的旗帜,重新筹办培华职业学校。姜校长的这种精神、胆识和举措,得到了大家普遍的好评,我更是十分赞赏,尽力支持。职校刚一批准成立,我就协助他开办了一期银行干部子弟培训班。这样,既解决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和学生的出路问题,又解决了一些银行干部的后顾之忧和银行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可谓是一项师生合谋之策,行、校两利之举。此后,经再次商议后,由培华职校提出申请,市人行以给学生提供实习阵地为由,批准其成立了“培华城市信用合作社”。通过信用社的存、放、汇业务,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持。经过一段努力,在培华职校办出成就,取得经验后,姜校长又着手筹办培华女子大学,当开始征地需要大量资金时,我又协助姜校长联络、动员在各专业行任职的培华学子,给其贷款征地120亩。在培华女子大学筹办就绪、批准成立后,我被聘为校董事会的董事,参与了董事会的一些议事、决策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院校的发展壮大,管理制度的规范完善,“培华女子大学”更名为“培华学院”,校董事会改为理事会,我又被聘为终身荣誉理事。至此,我和培华不仅有了半世之交,还结下了终身之情。

三、宣传培华当助手

在帮助培华进行筹建的同时,我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与场合,采用多种形式和办法,热情赞扬培华,积极宣传培华,在这方面的诸多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恐怕要算女大成立和开学典礼时,我的题词了。当时身临庆典现场,目睹大会的场景和盛况,眼看已有的办学成就,回忆过去筹办的艰苦岁月,展望未来的光辉前景,追思姜校长的辛劳功绩,顿时激情涌动,感慨频生。题词时,我当即凝激情于毫端,集感慨于一言,挥笔写下了“培育英才,振兴中华”八个打字。我认为这就是我的心声,就是我对培华校名的认知,对培华事业的评价,对培华未来的祝愿,也是我对姜校长兴学执教的赞誉。可喜的是这八个字已先后刻在培华门口的墙基上(只是改动为“培育英才,兴我中华”),印在《光辉培华》的画册中,我想也一定会落实在培华教职员工的行动中。今天,在欢庆培华建校八十周年之际,我要再一次欢呼:“培华、培华,培育英才,振兴中华!”

吃水不忘掘井人。如今,培华已具有近六亿校产,四十五万平方米校舍,近两千名教职员工,八个院系,四百个班级,三万多名在校学生,并且,正在创造条件迈向综合大学之际,我们不能不怀念呕心沥血,为筹办培华耗尽一生的老校长——姜维之先生。愿他老人家放心安息,与世长眠。也望培华的后人,秉承遗址创新绩,再展鸿图慰英灵。


(本文作者刘汉中,原任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行长、现培华学院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