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培华

我与培华姜维之

发布日期:2023-11-08    浏览次数:

我真诚感谢吴云芳女士先于我筹办了培华。

我真诚感谢姜维之校长先于我五年到了培华任教。

如果没有培华和姜维之,我这辈子能活个什么人样,实在难说。

一九四九年五月西安解放,我原先上的蓝田孟村第二中心小学停办,一九五二年二月,我到长安县狄寨第二中心小学插班读了半年高小,混了一纸高小毕业证书。但是,下来的路怎么走,只有彷徨。父亲想让我到骡马市学裁缝,到竹笆市学刻章,到西大街中药店当店员。我也曾想到青年路二印当工人。可我最想的还是求学。然而上普通中学,因是私费,家穷供给不起。所以就和一帮同学,拿着当地乡政府一张具有初等毕业同等学力的证明到西安来,专找有政府供给伙食的学校,先去了西安师范,名额已满,又去了西北财专,名额已满。最后找到后宰门的培华财校。实在有幸,还有名额,赶紧报名,并最终被录取。就这样,我就进了培华的校门,并决定了我这一生的命运。

从一九五二年九月到一九五五年的七月,我在培华——以后改名第一财校之后与二财校合并,又称市财校,三年时间,我先后读过预算会计、工业会计、贸易会计三个专业。一九五五年七月毕业后,又留校继续读书,学了一段时间工业统计,到一九五五年十一月离校后出来找工作。在培华期间,我学了两门知识:一是写作,一是财经。这两门知识就成了我后来安身立命的资本。我因家父教诲的原因,从小识字较早,爱好写作,虽在小学阶段在这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真正有所长进还是在培华期间。培华时期,我们的班主任潘鸿治是个语文老师,他的书法为“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写校牌,恰与我的爱好相投。学校的图书馆又为我阅读大量文学书籍提供了条件。班主任老师和学校又让我担任学生会秘书,学校报刊总编辑等,使我在写作方面有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所以,我在学校学的虽然是财经,但后来工作中从事的职业大部分与写作有关,这是培华培养的结果。我这一辈子上学学的是财经,但是实际上专门从事财经工作职业的时间连一天都没有。然而,我对财经的学习并没有白学。从一九八四年起,我当了六年区委书记,此时,党的中心工作,正式经济建设,我学的财经知识,正好派上用场。当时有人问我:“秀才”对经济工作还这么熟悉?我说:曾记否我学过三年财经?一九九〇年我当检察长,在讨论经济案件中,又有人问我:你没学过法律,对经济案件咋能理的清?我又说:曾记否我学过三年财经?现在回头想来,如果不是我在培华的学历经历,怎胜任区委书记、检察长之职?

更使我感到诚信的是我在培华遇到了像姜维之这样的好老师、好主任、好校长。

农村孩子,进城读书,为的是得有一碗饭吃,起初并无甚雄心。当时培华财校,教师队伍实力雄厚,十有八、九都是精英。我在培华,开始只是一般学生,第一学期入了团,第二学期参加了西安市暑期学生夏令营,第三学期当了副班长,第四学期当了学生会生活福利部副部长,第五学期当了学生会第二秘书,最后一年当了全校校报总编辑。一九五五年冬季,离校前还当了一个多月短命的学生会主席。因为参与学校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后来我觉得学校领导也是各有千秋,校长冯希勃,对学校的贡献,主要是在经费方面,副校长郭育人主要精力似乎用于对外的社会活动上。而学校教学的管理责任主要落在副校长姜维之和教导主任朱承俊的身上。当时学校每天上早操,操后要集合全体师生,由领导训话。我记得训话的大部分时间是姜维之。他讲话的河南口音给人印象很深,他讲话的思想深刻,语言精炼,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很具说服力。当时在学校,不管是老师、同学,有事都是找他,而他总是给师生以满意的答复。我记得我当学生会干部时,有几次有事去请示他,他头不回,却一、二、三、四地给我以明确的态度。借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五年,当时的培华财校、一财校、市财校实际上的领导人是姜维之。

我在学校时期就崇敬姜维之,可以说早就是姜维之的粉丝。但是如果说那还是一种年幼无知感性的崇拜的话,那么让我更加觉得值得崇拜的是姜维之的晚年,这完全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姜维之校长是一个很有尊严的人,中年受了那么惨的挫折,可他晚年真是百折不回。姜维之校长一九五五年冬季去了长春,后来听说当了右派,回了老家。“文革”期间,有一次我在小寨一个羊肉泡馍馆门口看见他,穿了一身劳动布工作服,胳膊窝里夹了一把瓦刀。“文革”之后,他在房建技校当校长,把个学校办的轰轰烈烈。等他重新拾起培华的牌子,筹办培华女大时,年已五十六岁。按照时下官场流行的套路:“四十七、八,等着提拔;五十七、八,等着回家”,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遗余力,到处找他当年的学生,联络社会贤达,选择校址,筹措经费,聘请教师,筹建学校。因为是私办,他又不得不筹办产业,积累资金。事实证明,他成功了。现在,国家领导人也是六十七、八,准备退休了。可是,姜维之校长在七十七、八,仍然坚持工作,我们曾劝他“收拾回家”,他仍不以为然,表示不把培华办成大学他不会回家的决心。社会上有人说:姜维之的培华现在有几亿资产,可这几亿财产他又把它用来做什么呢?不管他有多少财产,他自己又消费了多少呢?他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不去安度晚年,就是实实在在的办事,一心一意要把事业办成。他办的事也是他最擅长的,也是社会最需要的,有什么可非议的?请想一想,没有政府的投入,完全凭一个已是暮年的人二十多年的努力,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起一个在校学生规模达三万人的学院,这种事情,你我能办到吗?我们的同学中间,一千人中间如果有一百能像姜维之校长一样,在古城西安建立起一百座像培华学院这样的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达三百万,那就不仅是对西安的贡献了。

我常想:培华是一个学校品牌。

我觉得:姜维之校长是一个精神品牌。

我感谢培华,我崇敬姜维之校长。

姜维之校长的精神,我这辈子没学到。我愿新一代培华的师生们,学习姜维之校长的精神,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吧!



(本文作者魏毓博曾任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