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夏,我考入西安市第二财经学校,第二年秋,与市第一财经学校合并,成为西安财经学校。两校合并后,我们由土地庙什字草场巷搬到后宰门市第一财经学校(原培华财经学校)。当时,学校有教职员工六十多人,学生七百多人,执教校长三人。校长冯希勃,副校长郭育人和姜维之。冯希勃校长是一个旅居国外多年的回国华侨,郭育人副校长参与访朝慰问、巡回报告,很少在学校做具体工作,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姜维之副校长是学校名副其实的领导。主持日常工作。
时隔五十多年,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姜校长很年轻,很有朝气,他头戴八角帽,身着黑色列宁服,给人感觉是一个很精干、很有魄力的领导。由于管理有方,工作要求精细严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十分到位。有两件事至今使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一件事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非常严格,我们的学习十分紧张。每天从清晨七时早自习开始,至晚上九时半,晚自习结束,除了吃饭和一小时课外活动,其余时间都处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在这种紧张、忙碌、有序的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刻苦攻读,同学们修完了专业和基础三十多门课程,至一九五五年夏毕业,成为解放后西安较早的各类财经专业人才。另一件事是学校的后勤保障让同学们都很满意。记得当时我们在校的生活由国家供给,虽然每月只有11元的伙食补助标准,但由于搭配合理,安排得当,早、中、晚三餐都很丰富,午餐三炒、一烩(三个炒菜、一个大盆烩菜),八人一围(桌),大家吃的非常满意。对家庭贫寒同学,学校还发给服装。因此,至今回忆起财校那段生活,同学们都津津乐道,称赞财校是我们长身体,学专业,打基础的摇篮。就不由得从内心起敬和感谢我们的恩师姜校长以及为我们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和后勤员工们。在财校的三年学习中,可以说,姜校长起了功不可灭、有目共睹的作用。
时光推移、岁月流逝,一晃三十年过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姜校长约魏毓博、田自立、王健鹏和我等四位同学到他家做客,简餐之后,校长让我们对办好培华女子大学谏言献策,由于行业不同,大家都提不出实质性的策略和建议,只能聊叙情谊。这次小聚虽未解决什么问题,但对彼此沟通加深了解和以后相互之间的支持,起了一定的作用。
时隔一年之后,经校方联系,姜校长亲自带了培华女大的十二名同学到市人事局参加毕业前的实习。实习的专业是文秘和机关日常程序,经我与各处室联系沟通,除把部分同学留在局办公室,其余同学分别到其它处室。为了让同学们实习达到预期效果,校长临走时叮嘱我:“志友,我把这些同学就交给你了,你要多操他们的心,多为他们实习提供一些方便。”之后多年,也就是我在办公室期间,每年都有一批培华女大的同学来市人事局实习。
九十年代初,根据组织安排,我到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工作,这和学校的接触就更多了,和姜校长的来往频繁了。我记得姜校长除亲自参加省上和市人事局召开的各类有关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会(那时还未全民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外,还亲自带上学校主管毕业生分配部门的处长和干部到各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选拔毕业生,向市上主管毕业生分配部门提前通报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特长情况,尽力设法为将要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莘莘学子谋求出路,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和爱戴。
恩师辞世,但给我们留下难以忘却的怀念,每当回忆起和校长相处的情景,就不由得在他身上看到许多可贵的精神。这就是:艰苦创业、不怕困难的精神;献身教育、立志报国的精神;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简朴务实、宽人克己的精神。正是由于这些精神的持续和发扬,他所创立的西安培华学院才得以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才有今天的辉煌。
我作为校长的学生,在今天缅怀恩师的时候,就是要把他这些可贵的精神和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和流传下去。
(本文作者穆志友,原西安市人事局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