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解放之初,我随着家庭的搬迁而由同在后宰门的力行中学转入培华职业学校学习,就读于五一级初中二年级。
在培华短短的初中两年学习,使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文化知识,并从此走向了社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母校给了少年时期的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终身难以忘怀。十年后,1961年探家访问母校时,培华校址已改为教师进修学校了,不能不使我有一丝失落感。
一﹑为谁而学
说实话,我在初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特别是数学(当时仍叫算术)很差,懵懵懂懂地总算混过了一年。到培华后,初二的数学课是代数,由齐寿龄老师执教,同时兼我们的班主任。他讲课逻辑严谨,口齿清晰,尤其是他形象化的授课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我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齐老师还给我们带化学课。他讲的化学方程式两端元素守恒的内容,至今记忆犹新,是我以后理解能量守恒、物质不灭定理的一把钥匙。
49年11月的一个星期六下午,齐老师碰见了我们几个正在玩克朗球的同学,看着我们还未回家就让我们到教室开了个小型座谈会。大家坐定后,齐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小问题:“你们为谁而学习?”这个问题竟把我们一下子给愣住了!因为,从小学启蒙到初一解放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为自己而学习,齐老师的提问似乎已有了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几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一个叫王斌的同学说:“为人民服务而学习。”齐老师表扬了王斌,说他答的好!接着剖析了过去为自己而学习的观点为什么不完全,进一步阐述了个人和社会的关怀,学习和未来的关系等,教导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这次座谈会虽然时间不长,却使我们受到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明确了学习目的,也体会到新旧社会的不同。
这年的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后改为少年儿童队)成立了。吸收对象是9—15岁的先进少年,在团支部的宣传动员下,我们班共有7名同学加入了少先队,成为新中国的首批队员。当我们带着红领巾上课时,既感到自豪,又有些不好意思。
二﹑走了弯路
初三的数学是平面几何,由白毓元老师带。我耽心她能否有齐老师那样的讲课水平。谁知听了她的课后疑虑顿消!她叙述清晰,推理严谨,一道复杂的证明题,白老师的一条辅助线使问题迎刃而解。她详细地分析了在解这类题目时如何发现合理的辅助线。我悉心领会,不断开拓借题思路,学习成绩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除第一次测验未取得满分外,其余多次考试均为满分。
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的我,滋生了骄傲情绪,不自量力地去解处几何三大难题之一的“三等分任意一角”。对此,白老师早就告诫过我们,这类题是不能用不含刻度的尺规解出来的。而我却认为:既然一条线段可以三等分,那么一个角为什么就不能呢?于是,每晚做完家庭作业后,即动手解三等分角的问题,有时躺在床上,望着木窗格,揣摩着怎样画辅助线,……。就这样,经过几个夜晚的熬战,自以为得到了答案,工工整整地写出了证明步骤。兴高采烈地交到了白老师手中。而到晚上,当我自豪地验证证明步骤时,发现了破绽,又立即要回了初稿,进行了修改。接连三次都有漏洞。而忙于教学的白老师也无暇审阅。她语重心长地说:“这些问题前人已经有了结论,你们大可不必浪费时间,还是要多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感谢白老师的教诲,从此静下心来努力学好平面几何的其他内容。
虽然我走了这段弯路,但却比较扎实地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以至于目前还能在这个领域对初中学生进行辅导,同时也与白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四十多年后,我得知白老师在端履门西安中学居住,赶去看望她,她还记得我是“证明三等分角”的学生。
三﹑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一直是培华的办学宗旨之一,1950年春,校园北部有一些空地,学校领导动员各班开垦种菜。我们初五一级40多名同学积极响应,很快开出了约4分多的菜地,是全校各班开垦面积最大的一块。我们将这块地整理成20多畦,每畦由2名同学承包。种有小白菜、水萝卜等。我和王斌同学承包的是一畦小白菜。同学们每天都要给菜地浇水,3、4天施一次肥,看着日益茁壮成长的小白菜,大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收获的日子终于到了。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班长赵作栋动员全班同学星期日到校收菜、卖菜,并布置了分工。
第二天,我们全体到校,有的同学带来了扁担、箩筐,有的还带了秤,我负责挑水。同学们拔的拔、洗的洗,最后整理成小把。嗬!一共四担,一百五十多斤!这下子我们有点犯难了:这么多菜能卖出去吗?大家心里都没底。有的同学建议:我们的菜比市面上的新鲜,只要价格比市价略低,是不愁卖不出去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我们40多个同学围着4副菜担子,浩浩荡荡地从校园出发了!大街上行人好奇地看着这一群学生,不知在干啥?这时,年龄大些的同学大声吆喝:“便宜卖咧!新鲜的小白菜、水萝卜,统统200元(旧币,是今天的2分钱)一斤!”这个价比市面上不足一斤也是200元一把的价便宜。自然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购买。我们在北大街由南向北叫卖,还未走到西七路,担子里只剩下了六、七把了。班长赵作栋走入小店铺,向掌柜的宣传动员。就这样,不到一个上午,四担菜全部销售完毕,总收入3万(现在的3元)多元。这在当时就不算少了。所有收入全部留作班费。更重要的是我们接受了一次勤工俭学的洗礼,尝到了劳动成果的喜悦。
这年的夏天,学校扩建了操场,我们班的菜地被改建成了一个排球场,我们种菜的积极性未能持续,大家多少有些遗憾。
四﹑参军报国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党和政府号召有志青年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校长鲍廷忱、政治教师冯志异、团支部书记兼学生会主席王书一(我们班同学)分别在全校学生大会、各班班会和不同层次的回忆上做了宣传动员,启发同学提高认识,畅谈思想。我们初三班同学群情激昂,全部报了名。当时给我们班带语文课的陈老师大为感动,些了通讯报道投给《群众日报》(今《陕西日报》前身)。并说,如果稿件能刊登,则稿费请大家看一场电影,以示鼓励。课堂上,他深情地读了他的稿件。陈老师文笔流畅,铿锵有声,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我们班全体同学的爱国热情。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果然,在稿件发出的第三天即见之于报端。当然,微薄的稿酬不足以给全班每人购一张电影票,陈老师还自掏了一些腰包,请大家在解放电影院看了一场前苏联反应卫国战争的影片。
这次的报名参军,我的态度虽然坚决,但终因年龄太小而未能获准。到了1951年6月,初中毕业前夕,党和政府再次号召青年学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而且招收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对于这一次机会,我是不能再放过的,为了实现愿望,我报名后分别找校长、冯老师以及班主任等,反复表明我的决心。终于获得了批准!我们班同时被批准的还有张志兴、朱壮绩共三名同学。1951年7月11日,全班同学给我们披红戴花,敲锣打鼓,将我们送至西北大学新兵集中点。从此,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开始了军校生活,也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
离开母校已经58年了!读了报纸对母校的采访报道,看到母校80年艰辛的奋斗历程,不禁为母校的发展壮大而由衷地高兴。而今母校已是民办奇葩,誉满三秦,桃李天下。思绪绵绵,感慨万端。杜撰楹联一幅,以贺母校80华诞。
创业后宰门,扎根高新区,光耀大学城
风雨沧桑80载,精雕玉琢树品牌;
阔步改革路。务实求发展,培育精英才。
桃李吐艳遍九州,铁肩道义向全球
(本文作者马林一,三原县农业银行退休干部,高级讲师﹑省优秀教师,会计、统计著述甚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