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创民办教育 建基立业
1984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不平凡之年。这一年全国第一所女子大学——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在西安诞生了,当时我在校办工作。回忆当初的情景,学校速度之快、令人惊讶!5月份姜维之校长动意办女大,我们开始筹备董事会。通过走访名流、吸纳贤达,8月正式召开培华女大董事会,推选西工大航空发动机专家王宏基教授为董事长,西安交大数学专家沈尚贤、公路学院著名教授刘良湛、西工大沈慧俐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组成董事会。董事会决定暂时借用西安市第十三中学一座不足5000平米的小二楼,一层办公,二层教学(只能隔出4个教室)办学。起草办学章程及有关文件,后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当年9月招收了第一届女大学生200名。分3个专业4个班,计算机1个,会计2个,中文秘书1个。我受姜校长委托负责招生工作,按照校长对招生工作的原则和要求,我去省招办协商,选择了成绩符合分数线,面式过关的学生,同时对居住地也有要求,以钟楼为圆心,辐射周边15华里以内(因校无住宿条件,全部走读)。200个学生经过我们精挑细选,各个形象好气质佳,学习基础也不错,经过在学校3年的严格管理,精心栽培,学生的踏实攻读,文化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尤其文秘学生有较强的公关社交能力,因而首届毕业生百分之百地推荐就业,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有不少学生后来陆续走上领导岗位,比如:学生党员王妙喜现在西安市教育局任财务处长,王亚萍任西安市城建局下设房产开发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霞在西安市电信局任支局局长,侯旭任商业银行支行行长。还有不少学生在外企和国外跨国公司工作,成就斐然。
1987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学校要大发展,姜维之校长绸缪征地建新校。我尽力协助校长,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抛家舍子,利用下班吃饭、休息时间,头顶烈日,马不停蹄,不顾劳累,骑自行车先后跑了城南几个村子。在吉祥村,问到地价需4万一亩,报告校长后,校长说学校初创,财力很有限,担心拿不下。我又跑到丁白村、沙井村,问到地价略低一些,向校长汇报后,校长很高兴,说砸锅卖铁也要把学校的用地解决了。他费尽千辛万苦,亲自一次次和村长和村民谈地价,最后终以3.8万元1亩谈下沙井村100亩地。也就是这块在今天看来不算大的地,使陕西省第一所民办高校在这里站住了脚跟,也就是这快地,成就了培华从此腾飞的基业。当时学校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要想方设法加快建校步伐,姜校长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学校谋划发展,他常常写个纸条,我就立即脚踏自行车出去找人,虽说苦一点,累一点,但是看到能对学校建设有帮助,自己什么辛苦也觉得值得。我先后找了当时雁塔区洪振忠副区长,减免青苗赔偿费;找西安市赵毓华副市长,减免城市道路建设费。当时为学校的发展,我看到姜校长年纪那么大,不辞辛苦,东奔西跑,我愿为他分忧解难。记得有次我到雁塔区找洪区长时,那天下了瓢泼大雨,我硬是饿着肚子,淋着雨在会议室外的房檐下,整整等了近3个小时,直到中午1点钟散会才见到区长。洪区长看到我身上淋满了雨水,感动地说:“你真辛苦,女同志不简单啊!”那段日子里,我为校舍建设不知道跑了多少腿,找了多少人,办了多少琐碎繁杂的事务,都记不清了。当看到8层教学楼矗立在沙井村偌大校园时,我感慨万千,真是不容易啊!它凝聚了姜校长的呕心沥血、艰苦办学的教育情结,凝聚着我和我的同事们废寝忘食、艰难拼搏的心智和汗水呀!
逆境前行 四处化缘
1985年,学校开办初期,建设任务大,经费相当紧张,姜校长四处化缘求助。我们在姜校长身边工作,对学校的困难和姜校长忧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家自觉为学校分忧解难,出力流汗,想尽一切办法为学校筹措资金。我几乎跑遍西安市东西南北的许多大单位,凭着一张嘴,宣传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女性教育的重要。逢人就反复讲,创办女大是时代的要求,是为提高女性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尤其为落榜女学生提供就学机会搭建平台。为解决父母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做积极努力。为此,我前后拜访了西安市人民银行、西安市人大、政协、八十号和九十号信箱、市纺织品公司、京宝公司、红旗水泥厂、邮电二公司、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西安胶合板厂、红旗机械厂等18个单位领导,共集资38万元。这38万元对现在的一所高校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可在当时社会情况下,有许多人对民办教育还很陌生甚至抱有成见的情况下,能筹资几十元几百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38万元的每一分钱,它渗透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极端热诚,凝结了我对培华的深厚感情。在筹资过程中我历尽艰辛,吃尽苦头,每谈成一笔不知跑了多少腿,磨了多少嘴。我联系东郊红旗水泥厂,赤日炎炎下曾经骑自行车跑了3次。记得有一次去该厂的路上,自行车链子掉了无数次,我一次次下车安链子,很想找个修理铺修理一下,但公路两旁都是庄稼地,没有修理铺,我只好反复下车挂链子,弄得满手是油,加之天热心急满头冒汗,路上车辆很多,灰尘很大,手捋一下前额头发,脸上蹭上了油灰,自己全然不顾,用了2个多小时才到厂里。厂宣教科的同志看到我当时狼狈的样子,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当即找厂长在合同书上签了字,同意赞助我们培华女大5万元。我手捧着5万元的合同书欣喜若狂,激动地跳起来!我虽然身心疲累极了,但心里很甜。事后宣教科李干事见到我说:你太能干了,一个女同志,几十里路骑自行车一次次跑,我们很感动。是你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乐于吃苦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才下决心赞助5万元。后来姜校长用38万元其中的16万元在十三中学小二楼加盖了第3层,为女大来年扩大招生奠定了基础。
傅老捐资助学 赵老题写校名
姜校长艰辛办学的壮举感染了不少社会贤达和群众。1986年,我随姜校长去北京看望了邵力子夫人傅学文女士,在北京红霞公寓的一个单元房里见到了病榻上的傅老。当时她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看到她病痛难忍的样子,人瘦如柴,似乎只听到她微弱的呼吸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在全国民盟有关领导的主持下,她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终身积蓄的6.5万元存折放心地交到了姜维之校长手上。6.5万元在现在大城市人的眼里不算什么,但在80年代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可歌可泣的老人,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忘不了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对培华女大学生的关心,此时此刻的我,对傅老的敬仰之情、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感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后来得到傅老病逝的消息,我暗自落泪,多么伟大的老人就这么平静地走了,然而她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无私的奉献、对培华女大的激励将是永恒的。培华女大对此项专款设立了“力学奖学金”(邵力子和夫人傅学文女士二人名字为一体的助学金),激励一批又一批家境贫寒而成绩优异的女大学生完成学业。
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我随姜校长赴京请全国著名书法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校名。记得校长当时在北京忙于其他事务一时拖不开身,而已与赵老约定,我便受托一人前往赵老寓所。那是北京一所古老的四合院,院内绿树成荫,充满着静谧的感觉,上房宽大的青丝竹帘内显得格外静幽,隐隐约约透出古香古色的书柜,摆满佛教经书和书法作品,正是赵老办公挥毫的场所。堂房里间是赵老休息的卧室,整个屋子雅静、古朴的摆设衬托出主人的庄重。我隔帘似乎看到赵老正襟危坐、潜心研读的情景。院子西厢房是范秘书办公的地方,屋内几面墙壁摆满了古香古色的经书,书案上摆着笔墨纸砚和整摞的文稿书信,整个院内充满文化的韵味。范秘书很谦和地和我聊了一会,其中谈到陕西有个终南山很有名气,我欢迎他陪赵老到西安来做客。说话中范秘书把赵老写好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苍劲有力的八个大字及赵老的签名交给了我,我连连表示道谢。因赵老年事已高,且公务繁忙,我不便打扰就在道谢中告辞了。临走时我回头望着宽大竹帘内的中国佛教界的伟人,内心充满着神秘的感觉,直到赵老不久去世,在我心中永远保留着那份神秘。现在每每观赏赵老题写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墨宝,当年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赵老对我们期望和鼓励的力量油然而生。
国际交流 赴日留学
1988年4月,我开始做女大校办主任工作。当时党办校办合一,在工作范围广,任务多,只有四五个工作人员的情况下,我采取“内方外圆”的管理,打造一只精干的工作队伍,协助姜校长做了大量工作,负责协调各处室、各部门工作,接待内外宾客,特别是频繁地安排接待外宾。加拿大、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际友人都先后多次访问我校。尤其是德国妇女代表团,几乎一个月就要接待一批,这些活动扩大了培华女大在世界的影响,也推进了我校的国际交流。我校和日本成安女子大学建立友好交流关系至今使我印象深刻。当时经我手选派了两批优秀的学生赴日留学,每办理一批都要在学生中广泛动员,报名后精心选拔:第一日语学的好,第二专业基础好,最主要是要有爱国心。通过目测面试,日语笔答等方式进行选拔,待名单确定后又安排他们到外院出国人员培训中心进行日语强化训练。带他们到外事办进行出国前教育。同时我就开始办理他们的出国手续,直到最后亲自送他们到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登上飞机。记得第一次,送江东红等4位同学去日本时,为给学校节约经费,和学生及家长住每晚5元的招待所地下室,给学生在地下室开会,学习有关出国的注意事项和有关礼仪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女性要“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教育。要求他们在异国他乡奋发学习刻苦努力,学业有成,按时回国,报效祖国。更令我难忘的是1991年6月,我随姜校长一行6人组团接受日本成安女大邀请,进行了为期10天的正式访问。我们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隆重的接待。考察参观了日本的学校、企业和文化等单位,受到了京都市政府市长的亲切接见,观看了日本的服饰表演。对日本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对日本的访问,增进了中日两校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并使我们学习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管理方面的经验,对我受益匪浅。
党团工作 青春似火
我在来培华女大前,从1978年就担任西安市13中团委书记工作,多次评为西安市优秀团干部,任命为陕西省优秀团干部标兵。1984年女大一成立,我又被任命为团委书记并兼任培华高职团委书记。我非常热爱团的工作,因为我喜欢和青年朋友在一起,他们年轻有朝气,思想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和他们在一起,我年轻,我快乐,通过团委会竞选活动,锻炼学生口才,提高他们的文才,发现学生中的优秀人才,通过利用假期组织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受到爱党爱国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记得最深刻的一次是组织团员去西安火车西站迎接老山前线凯旋归来的战士活动。前一天学生们采集松柏树枝在西站搭起了凯旋门,第二天凌晨两点从学校整队出发,步行两个小时到火车西站迎接英雄。大概凌晨四点左右,列队等候直到天蒙蒙亮5点左右,列车徐徐进站,同学们手持花束,口喊“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的口号,欢呼雀跃,激动不已。等待车门打开的一刹那,同学们把从老山前线归来的战士簇拥迎下车。在灯光下几人一堆围住了英雄,有的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笔记本让英雄签名;有的听英雄讲前线的故事;有的亲密的合影留念。我不由自主的凑上前去,抢下学生们让英雄为其签名留念的合影镜头。这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至今保留。翻开我的影集,一幅幅和学生活动留影使我时常回想起做团工作的快乐。享受着团市委连续几年为培华女大团委授予的“优秀团委”的荣誉。感受着青春的活力,青春的火红。
1986年培华女大党支部成立后,我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对党员教育,组织发展,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做了大量工作。直到2004年培华学院党委成立后我又担任党委委员至今。对培华女大加强党建工作费心尽力,光荣地被评为“西安市教育局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培华学院担任党委委员的5年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各院系各党支部书记和组织委员并坚持为每一期培华学院“业余党校”学生上党课.为培养`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做出努力,为培华学院党建工作做出贡献。
职业教育 另辟蹊径
随着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彰显重要,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992年,在姜校长的倡议支持下,我勇挑重担,又投身到新的事业开拓中——艰难地办起培华女大职校。创办初期,一无校舍、二无资金,三无师资力量,四无教学设备。我奉命走马上任后,日夜兼程,首先是找校舍,跑遍西安东西南北中各个角落,最后选租了市服务学校一层教学楼为办学场所,接下来招聘工作人员,请教师,购教材,购置简单的办公设备,开展招生宣传,第一年和市工行连办一个班,在社会上招了一个班,第一届一百名学生正式开学了。我着手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定了办学宗旨: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和“严”字当头,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明纪律、严肃校风的“四严”办学口号。学校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工作网络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创办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龙头,严把“三关”,即招生入学关,教学质量关,推荐就业关,抓教职工队伍建设,率先实行机制改革(校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对各级各类人员按目标责任制进行逐月严格量化考核,实行责、权、利统一,工作成效与工资,奖金挂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汰劣,极大调动了教职员工积极性。
抓学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建立了一支由校长牵头,政教组织,班主任为骨干,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政治工作网络。全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教学生学会处人处事,同时狠抓基本功训练,经常开展珠算,计算机打字,点钞,计算器等技能大比武,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和技能水平。由于学生总体素质好,技能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而就业单位从3个迅速拓展到80多个,就业率达96%以上。学校先后获得雁塔区教育局颁发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奖牌。获得陕西省总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学校”、西安市教育局颁发的“西安市职业教育示范学校”等奖牌。我本人多次荣获“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优秀管理干部”。
从1984年培华恢复创建至今,我在培华已服务25年了。培华每发展一步,我都亲历其中,培华的每一进步,我都感到鼓舞。尤其是2003年升本成功,学校大踏步迈上了新的台阶,发生了飞跃性的发展,我更是为之振奋。我职业生命的每一天,都浇注着对培华的发展和壮大;我为之奋斗的喜怒哀乐,都伴随着培华成长的风风雨雨。我衷心祝愿培华的明天更美好。
(本文作者雷福云,原培华女大办公室主任、培华职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