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培华

永远的恩师 永远的榜样

发布日期:2023-11-23    浏览次数:

西安培华学院建校八十周年校庆即将来临,在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里,对于在培华已经工作了十三个头年的我来说,亲身见证了培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亲眼见到了老校长创业的艰难经历,心中有无限的感慨和崇敬。这里谈谈自己的感想,作为对老校长的一个怀念和对培华继续发展的一个期望和祝福。

一、永远怀念我的恩师,我所敬佩的老校长姜维之教授:我是在1953年在西安培华财经职业学校学习并毕业。在记忆中老校长当时二十多岁,是培华的一位很年青的校长,他在对学生的讲话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6年我在西北工业大学退休后被老校长聘到培华工作。当我走进培华校园时,感到好象进入了一个大工地,一号教学楼正在施工,教学、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当我见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校长后,看到他虽已年过七十,满头银发,但他讲话思路清新,谈吐风生,志向远大,这次见面为我在培华“扎根”打下了基础。

在培华的这些年月里,我经常看到老校长的午饭就是在餐厅买回来两元多的一个盒饭,糊饱肚子了事,有时我看到已经下午两点多钟了,他才在办公室吃饭,感到老校长真是太辛苦了。大约是在98年的一天,我因系上的急事要向校长汇报情况,摸到了老校长住在南院门的家,一进门,看到这个家是只有三十多平米的两间简易住室,不带厨房和卫生间,我不敢相信一个投入办学基建资金上千万元,身为西安通达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老校长竟然还住在这样一个陋室中,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当时,西安市教育局已经批准为培华职工在明德门建设教育系统职工商品楼了,老校长为职工购买商品房提供了大力支持,但他却还住在这个陋室中,没有高尚的人格,没有一心为了培华发展的雄心壮志,能做到吗!

人的志向各有不同,其中有些人为了完成自己的事业而战斗不息,妄我无私地拼搏着,时刻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老校长给我的第一印象,而且永远不会磨灭。他的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是在被错划为“右派”的二十年中是度过的,但是七十年代平反后他坚持办教育的决心不改,仍然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地、奋不顾身的拼搏奉献着,这就是老校长人格魅力,这种人格力量感动、教育着培华人,这也是有一批专家教授能长期在培华坚持工作的重要原因。

老校长在2004年将他一生中所有的个人工资积蓄20万元全部拿出设立了“姜维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培华学子。老校长去世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积蓄,这就是老校的人格魅力。

2007年11月20日老校长走完了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艰苦拼搏灿烂的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闭上了双眼。老校长的人格力量,和永不仃止的战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培华人继续前进。他高尚的人品、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老校长永远是我所崇敬的恩师和楷模。

二、培华后继有人,蒸蒸日上,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姜波院长2003年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放弃了在上海百万年薪的岗位,毅然回到培华接下老校长继续办好培华的重任,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用常人难以承受的工作压力为培华的发展拼搏着。他继承和发扬了老校长的办学思想,坚决贯彻“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遵照老校长提出的“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治校方针,辛勤地工作着,使培华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培华具有了现在的学校占地1340余亩,建筑面积逾45万平方米,各类在校生逾30000名的规模。由于表现突出被被评为“2005中国西安魅力青年”,“中国陕西百位中青年文化名人”,“2007陕西经济十大风云物”。他用“民办高等教育,就是要有超前发展精神”的指导思想努力办好培华。他思想锐敏,敢于创新,作风民主,善于团结人,能调动起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姜院长带领全校师生参加了由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西安培华学院承办的“托起希望灾后学校重建行动”赈灾捐款活动。在培华学院活动现场,姜波院长及全院3多千名师生员工献出了对灾区群众的一片拳拳之心、一份关爱之情。培华捐资200万元援建10所培华希望小学;捐资55万元用于援建11所希望卫生室。培华的行动感动了社会,培华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陕西省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所有这一切使我看到,培华在姜波院长的带领下一定会不辜负老校长的嘱托,培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做为一名老教师亲眼看到培华能发展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内心感到十分高兴。我向培华成立八十年校庆表示衷心的祝贺。



(本文作者席德生,培华学院计算机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