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兔西乌,岁月如歌。星转斗移间,“培华”已跨越两个世纪,即将迎来八十年华诞。在全校上下准备校庆的日子里,抚今追昔,我倍加怀念老校长——姜维之教授。
我2005年8月1日来校报到,来校比较晚,所以不算培华的校友。和老校长接触也不多,但几次见面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005年8月中旬,校长要见我,这是我第一次见校长,心中多少还是有点忐忑。我如约敲响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进门后,只见他梳理着整齐的发鬓,着一身平整的西服,精神矍铄地端坐在办公桌前。工作人员说:“校长,杨院长来看您了。”他欠起身,握着我的手说:“老乡,欢迎您啊!”一句亲切的“老乡”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我们从未谋过面,他却知道同是河南镇平人,可见校长何等的细心。“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异地相遇,虽未流泪,但也说了很多的话。这次谈话涉及面很宽,交谈中得知,他年长我一轮,同属虎。谈到他在老家的那段苦难的经历时,他是如此的平静,没有怨恨,没有酸楚,淡淡的,像是讲述别人的故事。当谈到同在“侯集中学”上过学时,我说:“您是我的师长”,校长马上纠正说:“是同学,最多称得上是您的学长”,这就是这篇小文标题的由来。此次谈话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长的三句话:
其一。“学校目前还有难处,经济有些紧张,但你放心,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办学不能亏教学,更不能亏学生。”
其二。学校以前规模小,好管,现在学生多了,规模大了,要严格管理,按规矩办事,你要定一些规章制度啊。
其三。把学生教好很重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更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可是学校治校的法宝啊!
寥寥数语就把“以教学为中心”、“严格科学管理”、“以德为先”等现代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囊括其中。我把校长的话始终作为工作的座右铭,体会着,实践着,现在想来,这应该也是培华的“传家宝”吧。
2006年初春的一天,校长打电话找我,我到他办公室后,他仔细询问了我的身体和工作情况后,说:“你认识黄**教授吗?她是已故去的一位市委老领导的遗孀,这位领导托我一件事情,一直没能力办。你找她来,我见见她,能办就给办了,这位领导帮过学校的忙”,沉默了一下,而后若有感慨地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这句话不正是校长光辉人格的一个侧影吗?“学会感恩”是青年人应学习的课程,校长是我们更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记不得是2007年的哪一天了,校长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此时的校长略显疲惫和憔悴,表情也有些木然,我内心浮起一丝淡淡的哀愁,心想,校长老了。这次谈话内容十分不集中,有些话我也不十分了然,不便追问。我只听明白教育部要找他利用“培华”这个牌子一起办学,他准备去一下。这件事他临终也未能成行。当我走出他的办公室时,还在思考着他的谈话,和教育部一起办学是确有此事,还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恐怕更多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眷恋,对办学的欲罢不能,对“培华”这块金字招牌的不忍割舍。
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他,是一个洋溢着奕奕风采的老教育家。
他,是一个不苟言笑而慈祥和蔼有爱心的老人。
他,是一个办事严谨,言而经论行可书,高风亮节励后修的老校长。
(本文作者杨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