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史浏览

第二部分 金融人才之摇篮(1949—1984)

发布日期:2013-01-04    浏览次数:

第二部分 金融人才之摇篮(1949—1984)


第一章 西安解放与学校保护

(1949-1952)

西安培华职业学校建国前有地下党组织在校活动,教师田克恭、李一青都是中共党员。他们与校长吴云芳,校董李竞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校还有民盟组织在活动,所以培华职校整体上属于民主进步的学校。建国初期,受长期战乱影响,社会秩序尚未恢复,一方面广大劳苦大众欢欣鼓舞迎接解放,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渣余孽不甘灭亡,伺机进行捣乱破坏。人们要从国民党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统治,一下子转变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体制,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更是如此。培华职校中学部公教班的学生,大都是民国时省政府职员的子弟,学校经费由省政府拨给,国民党政府垮台后,学校没有了拨款,人民政府还来不及接管。吴云芳辞职后,虽有代校长主持工作,但毕竟没有吴云芳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能力,学校经费、教师工资当即就成了问题,一时间师生情绪波动。好在人民解放军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早有预案,及时发布通告,并补助学校经费,使师生心理得以安慰,日常生活得到保障,学校秩序重新恢复。为了整顿教育,贯彻新思想、新文化,人民政府对学校进行整顿与改造。培华职校经历了这一时期的学校保护与改造过程。

第一节 军管会发布学校保护通告

西安是1949年5月20日解放的。当时,国民党胡宗南留下的烂摊子十分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学校也是一样,校长、教师人心惶惶。人们心里害怕,不知胡宗南还会不会回来,西安还会不会打仗,新政府的货币能不能顶用,飞涨的物价能不能稳定下来等。总之,人心浮动,社会秩序一度混乱。

解放军进城后,迅疾成立了西安军管会,主任是贺龙,西安当时是直辖市,市长是贾拓夫。军管会连续发布了军管会一号、二号、三号令,从大局上安定人心,加之解放军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为人民谋利益,市民骚动的心才逐步安静了下来。

一、保护学校

1949年5月26日,军管会发布了接字第一号“关于保护学校的通告”,内容如下:

(一)学校一切公共财物、校产、校具、图书、仪器、卷宗表册等,务望切实保护,不使破坏损失,护校有功者予以奖励,故意破坏者应受处罚。

(二)迅速建立学校的新秩序,使教职员安心工作,学生安心学习。

(三)国民党反动的训导制度和反动课程(如公民、党义等)应即取消,其他一切,均暂时照旧进行。

(四)校内国民党、三青团等反动机构应立即解散,停止其一切活动,其中特务人员暗藏的枪支武器,应由学校负责立即收缴,送交市公安局并报本会备案。

(五)所有公立学校,应即清查学校全部校产、校具、图书、仪器、卷宗表册及其他公共财物,据实缮具清册,连同全体教职员及校工名册,呈报本会文教委员会或市政府听候派员点验接管,不得隐匿转移或破坏。

(六)所有私立学校应俟本会关于私立学校登记办法公布后,按照规定向市政府办理登记手续。

至各级学校之进一步改革,俟校内新秩序建立后,当召集会议共同商讨。

二、私立学校登记

1949年6月25日,军官会又发布了管字第十六号“关于私立学校登记办法的布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人民政府对于各级私立学校,只要遵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有益于人民文化事业者,经申请登记,审查批准,发给登记证后,一律采取保护政策,并资助其发展。

(二)本市各级私立学校,须于六日底以前开具左列事项,呈报市人民政府文教局,申请登记。

甲,学校名称、办学宗旨、组织章程、简史。

乙,校董、校长、教务、训育、总务主任的姓名、简历、过去和现在的政治主张和党派关系。

丙,学生名册、班次数目、教职员学历、职务及其党派关系登记表,学校社团及其活动情况。

丁,房产、校具、图书仪器、体育、卫生机械等各种设备清册。

戊,经费来源、学费数额、各项开支标准、目前经费情况及清册。

己,科别、课程、教学情况及各种工作制度。

三、教职员任免

1949年8月,西安市文教局颁发了“关于公私立学校教职员任免办法”及“关于私立中等学校校长、董事的任免意见书”。

根据这几份文件精神,公立学校校长由市政府委派,职员由文教局委派。私立学校董事会与私校关系很大,但董事会成员不纯,目的各异,或为教徒,或为官僚,或为商人,其目的则为布道、为牟利、为保护财产,有的甚至是帝国主义分子、文化侵略间谍。因此,原有董事会必须改组,只要不是特务,不是罪恶昭彰的反动分子,就可以继续担任董事。董事会聘选经文教局批准,职员由校长选聘。校长必须是政治清白,才望胜任者。政治教员由文教局推荐或批准。如不称职,由文教局提出解聘。

教职员任期暂以半年为一期,但可续聘、辞职、离职。新任者填履历表,出示学历证件,由学校填写报告,呈文教局备案。

在尊重私校意见原则下,规定公校不得聘请私校教员(经组织调动者例外)。私校学生非特殊原因不得转入公校(烈军属及特殊原因学生例外)。

第二节 整顿学校

一、军管会进校

军管会文教处派干部温克敏、卢勤学、王云武深入到培华职校。先是召开了一个校长、教导主任、教员座谈会,讲明党的政策,讲新民主主义办学思路,请大家安下心来继续教学,抓好管理,先让教师把课开起来,不要耽误孩子们的学业。他们与学生交谈中,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如:为什么要取消国父纪念活动?英语课是不是要取消等等。军管会干部们一一都予以解答,得到学生的理解。学校很快恢复正常秩序,教师回校,学生复课。1949年10月1日,学校师生列队参加了建国集会游行。

二、学校登记

培华职校按照“通告”“布告”“办法”要求,及时向人民政府报送登记表册,按人民政府要求自行进行整顿。

到1949年末,培华职校造册登记土地面积21282.2平方米,房屋113间。图书室、理化实验室、文体用品比较完备。在校学生143人(女39人)。设银行会计、政府会计两科共计3个班。初中部4个班,其中有3个班是公教班,大多是公职人员子女,由政府拨款维持。一个班为私教班,都是平民子女,由学生自己出学费(每学期两袋面粉)上学。

据1949年9月培华职校登记的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名单,可反映出当年的课程设置情况:

代校长 鲍廷忱

驻校董事兼会计 李競寰(女)

校务主任 冯世彬

教务主任 熊遇周

训育主任 李冠勇

体育主任 韩建初

各科教员有:

国文: 冯世彬、熊遇周(兼美术)、赵怀德、孙如玉

数学: 叶树桐、齐寿龄、许瑞芹、李仙洲

语文: 姜维之(兼生物)、潘鸿治(兼珠算)

物理: 叶树桐

化学: 齐寿龄

会计学:朱承俊、马鸿烈

英语:罗文发、田克恭、李仙洲(兼史地、商业概论)

体育:韩建初、李一青、韩飞尘

社会发展史:李淼

音乐:戴景禄

地理:王亚新

生物:吴养曾

另外,还有鲁天杰、石镇、朱玉峰、李贞卿等辅助课程教员和事务员。

三、进行民主改革

政府接管教育后,逐步改革不适宜的课程和制度,取消以宣扬国民党的党义和为国民党统治服务的童子军训练;取消国父纪念周;取消每日升降国民党国旗和反动的训育制度;取消国民党、三青团的一切活动;取消不适宜的国文、公民、历史课。代之以边区政府颁发的新课本,并增添每周6小时的新民主主义政治课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全国人民投入“抗美援朝”运动。培华职校师生也随之抒发了爱国热情。“五一”劳动节后,各班普遍订立了《爱国公约》及个人执行计划。学唱新国歌,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及“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歌曲,激发爱国热情,活跃校园生活。

四、组织学习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

1950年8月27日,全国初等教育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开幕。毛泽东主席指示:“全国人民要我们办广大的人民教育事业,这一件大事我们必须办好。”刘少奇副主席讲话:“我们不能用保守的传统办法,必须用革命办法。”

政务院8月通过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时,明确从法律上给了工农干部和工农劳动人民及其子女,以广大的受教育机会,在学校系统中得到应有的地位,给了青年和成人学习专门科学技术和受到补习教育的机会,使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能够受到革命的教育。在教育宗旨上,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上课为教导的基本形式。

学校采取校长负责制,班主任责任制,班级实行贯彻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思想,加强政治思想领导是改进全部教育工作的关键。教师要摒弃雇佣观点,要忠诚与老实,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使其担负起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1950年,培华职校遂成立了学生会、教职员工工会。为了进行旧教师的思想改造工作,抽调80%的教职员分别参加短期暑假学习和教研班学习,并建立了平时教职员学习制度。

五、清理阶级队伍

1951年,培华职校校长、教师,参加了市文教局组织的暑假学习会,结合社会“镇反”,人人写履历,交代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参加过什么反动党团

和会道门,组织座谈会、控诉会、检举匪特、订立肃特公约,取缔一贯道,师生当场退道。培华职校按当时审干标准,清查出所谓的特务、反动党团骨干、伪军政官吏、汉奸,历史特嫌等近十人,分清了敌我。其目的是,划清阶级阵线,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分子的破坏,加速了教职员政治思想改造和提高。

1952年上半年,培华职校按照人民政府安排,开展了“三反”运动。

1955年暑假,教职工又参加了市文教局组织的“肃反”运动。

第三节 学校经费补助

1949年5月,国民党统治结束后,“培华”原每年都得到的“公教班”和“高级会计科班”的经费即告停止,学校日常经费难以为继,开支捉襟见肘。在人民政府尚未接收学校的情况下,学校向西安市人民政府文教局书面反映了办学现状,强调了办学困难,并提出了请求补助的申请。

一、政府补助办学

为了解决私立学校遇到的经费困难问题,鼓励办好学校,市政府遂以低利贷款方式,于1949年下半年贷给“培华职校”、“西北财专”两学校500袋面粉,解决临时困难。1950年下学期又给学校补助1000袋面粉,基本解决了学校教职工的薪酬问题。政府的这一举动,给予学校广大教职员工极大的信心和安慰,大家相信,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私立学校同样是有前途的。

二、设置人民助学金

1951年,市人民政府在“力行中学”、“培华职校”两校增设免费生班,培华共设3个班。后又与贸易部、人民银行联系得到支持,在“培华职校”及“西北财专”两校设立公费班13个。市政府对设立的这些班级提供人民助学金。

1951年,培华接受人民助学金35112百万元;1952年到1955年各接受50070百万元、151772百万元、128578百万元、40003百万元;解决了穷苦学生的学费困难。

三、建立经费稽核制度

过去常常因为经费分配问题而发生争执,自从建立经费稽核制度后,消除了因经费而发生的不协调现象。

 

第二章 政府接办培华财经学校

(1952-1956)

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和步骤与发展新教育的方向,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逐步改革旧教育制度。加之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是发展趋势,私立学校走向公立,由政府接办也就成为现实。

第一节 政府接办方针

1952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育行政会议,讨论了关于私立中小学接办问题。其方针为:

1.先接办中等学校,后接办小学。

2.先接办受帝国主义津贴的学校,后接办人民自办的学校。

3.先接办政治条件极差的,办理很坏和经费极端困难的学校。再接办普通的学校。最后接办较好的学校。

4.私校少的地区先完成,私校多的地区后完成。

5.少数民族团体或私人办的学校暂缓接办,经费困难者应予补助。但在自愿原则下可以接办,接办后仍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特点。

6.接办及适当调整校名、人事、班次等。

接办步骤是:根据学校财力可一次接办或采用过渡办法逐步接收。未接办者应积极维持,准备接办。

当时学校大体分三类:第一类属于受帝国主义津贴的学校,学校领导层思想比较反动,如玫瑰女中,政府首先接管;第二类是学校设备虽差,教学质量不高,但社会还需要,放在第二批接管;第三类办学条件较好,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学校,放在第三批接管。培华职校属于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所以,政府接办就放在最后。

第二节 政府接办学校前概况

从1946年起,培华职校既有会计班又有初中班。由于中学部公教班学生大都是国民政府职员子女,随着解放军炮声隆隆,那些官员随之溃散。其子女也顾不上学业而随父母离去,在校学生所剩无几。会计班名为30人,毕业时只剩10人(女1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内外局势又趋紧张,抗美援朝成为新中国第一要务,培华职校也随之有所变化。一方面校内抓紧培养急需人才,设置了学制半年、一年的财会班,毕业生很快就进入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要参加抗美援朝伟大业绩的宣传活动,同时还要慰问前方转回的伤员,学校的任务是比较多的。

1951年社会安定,工商业有了发展,学校增设政府会计高春甲、乙、丙班和高秋甲、乙、丙班。银行出资委培设立银行会计高秋甲、乙班。一班40人,学制1年。在校生400余人。生源大多来自陕西关中地区。

1952年政府会计,银行会计增至秋甲、乙、丙、丁4个班。又设高级银行会计秋甲、乙、丙3个班。学生人数每班40余人,一年毕业,在校生达554人。

50年毕业生,高会110名,专科11名,共121名。

51年毕业生,高会90名,专科21名,共111名。

52年毕业生,高会474名。

53年毕业生,高会89名。

这一时期的专业课程已经完全取消了民国时期的“国文”和旧的“历史课”,并减少了“英语”课时;新设了新版的历史课,增设了统计学、银行会计学、预算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中学部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美术、英语、音乐、体育等文化课仍经政府审核延用已有课本教学。

1950年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名单变化为:

代校长 鲍廷忱

教导主任 冯世彬

总务主任 王近凡

各科教员为:

语 文:冯世彬 王近凡 姜维之 翟宏毅

数 学:白毓元(兼地理) 齐寿龄

物 理:唐戴勤

化 学:齐寿龄

会计学:胡宗光(兼簿记)

英 语:李仙洲(兼数学、商业概论)

体 育:王亚夫

地 理:李仙洲

政 治:冯志异

历 史:翟宏毅

统计学:宋律甫

珠 算:潘鸿治

音 乐:马育斌

另外,还有朱玉峰、李贞卿、李競寰、王云武、霍德元、李淼、卢勤良、温克敏、王贵亭等管理人员。

这里介绍鲍廷忱,辽宁抚顺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毕业,曾任西安“力行中学”校长,陕西“陇县中学”校长。1945年到“培华职校”任教导主任,1949年3月任培华职校代校长。1949年9月到“民大”学习,1952年3月调市师范任副校长。


第三节 二改校名与政府接办

一、更改校名

1950年初,政府派西北大学毕业生冯志异进校任政治教员,为政府接办培华做准备。冯志异担任团支部书记。1951年初,冯世彬不再兼教导主任,由冯志异接任。1951年7月11日,根据西北教育部指示,将“西安私立培华职业学校”更名为“西安私立培华财经学校”,专门培养政府急需的财经干部。原有普通中学部的学生到1952年秋季毕业为止不再招生。

二、姜维之主持学校工作

到了1952年初,鲍廷忱调任市师范任副校长,冯世彬调“民大”学习。

政府任命刘星煌、姜维之为副校长,冯志异仍为教导主任。到了暑假,刘星煌、冯志亦调市二中分别任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培华财校领导就留姜维之一人,既任副校长又兼教导主任,全面主持学校工作。也可以说姜维之主持培华工作的时代开始了,这是他于20纪80年代初办培华职校、办培华女大的渊源。

三、扩招学生

国家“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在西安就有23项。国家将东南、华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大量向西安调来。1951年11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向西北军政委员会报告“为适应工作需要”,“计划招收一批失学失业青年知识分子,以补缺额”,“共计招收1200人”“其中财经620人”。经西北军委会批准,“培华职校”与“西北财专”按计划扩招620人。这些学生实际属代培性质,由银行、企业局、商业局、政府有关机构向学校拨款维持,学生食宿学杂费全额供给,毕业后归类分配工作。

四、政府接办

为了完成扩招任务,“培华财校”于1952年11月正式由西安市政府接办,更改校名为“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将“西北财专”改为“西安市第二财经学校”。市人民政府投资2440百万元,在后宰门第一财校,建一座“∪”型三层教学楼,面积达2748平方米,18个教室。1953年8月24日开工,半年建成投入使用。“西北财专”,校址位于:土地庙十字草场巷10号,据1953年4月1日登记表记载,“西北财专”土地面积1211.434平方米,房屋54间,校长冯希勃,副校长聂尚轩,教导主任朱承俊,教职工16人,学生286人。

第四节 西安市财经学校的建立

一、第一、二财经学校的合并

1953年9月9日,市政府决定将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与第二财经学校合并,校名改为“西安市财经学校”,二财校分批搬入后宰门校园。市政府任命原二财校校长冯希勃为校长,郭育人、姜维之为副校长,朱承俊为教导主任。由于冯希勃不管日常事务,郭育人赴朝慰问志愿军,回国后在外一直做访问报告,很少在校工作,学校教学及日常事务实际仍由姜维之主持。

按照市委、市政府及文教局安排,学校改革教学体制,开政治课,讲唯物历史观课,讲时事,加强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改,清理学籍,严格考试制度。组织业务小组。对重点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等课都要写出教学提纲,减少教学盲目性。做到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课间检查,认真批改作业,示范教学,加强了教学管理。学生迟到、请假、旷课大为减少,学校教学秩序大为改观

二、改革学制,增设班级

西安市财经学校学制均为三年制。分企业会计科(下分工业会计、贸易会计两个专业),政府预算会计科、统计科共三科4个专业。

1953年增设了一个高秋53级工业成本会计班(学制一年),是西安市企业局代培的。

其它各科专业、班级及人数如下:

秋54政会班1个,53人。

秋55政会班,甲、乙两个班,分别42人、40人。

秋55工业会计班1个,49人。

秋55贸易会计班,甲、乙、丙、丁4个班,分别是55人、48人、58人、45人。这4个班先学的是企业成本会计,1954年3月奉市财委指示,将企业会计科4个班改为贸易会计。

春54统计科1个班53人;

秋55统计科甲、乙2个班,分别是47人、40人。

此外,又通过考试将不及格的学生留了一级,编了2个班,为秋56级,学政府预算会计专业,约50多人。

到1955年秋毕业时,在校学生人数达673人。当年毕业生415人,给商业局分配222人,另10个单位共分配92人,当时学校挑选年龄小,学习好,有培养前途的100人,留校继续深造,一个班学工业统计,一个班学工业会计。当年暑假,这批学生参加了郊区的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库存)和城市粮食计划供应工作。

秋季开学不久,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市人事局又决定对这批学生分配工作。当年10月,分配到建设银行30人,11月分配到市委、郊区党政系统、农村供销社系统70人,还有56级两个班统统转入市师范,学习一年后于1956年毕业,分配到银行系统和党政部门。

这一时期,学校的专业课程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会计学原理、贸易会计学、企业管理、统计学、审计学、银行会计、簿记、珠算、会计大纲、经济核算、合作社会计、政治经济学等。文化课,除英语改为俄语外,其余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音乐、体育等全有。

这里还要说明两点:(1)财校后宰门校址,55级学生毕业后移交给市教师进修学校,校留校学生移至南郊翠华路市师范学校上课。(2)1955年财校又招了1个高中班,1956年移交给西安高级中学。

三、教学理念与学校管理

五十年代,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反映到学校其教学理念是实事求是、从严治学治校、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心一意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财经管理人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如果说1928年创建的平民女子职业技术学校是带有社会救助性质,为了妇女自立生存而半工半读,那么,到新中国建立后,工商业开始复苏,急需财会人才的形势下,培华办学就不再半工半读。1946年学校就成为全日制全课堂教学了,办学宗旨转变为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不但设置银行会计专业,而且设置初中部,按政府颁布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招生和毕业考试严格要求,以至解放后,更是从严治学治校。

(一)从培华职校到市财校,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比较高。尤其是解放后教育为人民政权服务,学生毕业要全身心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因此,学校选择教师学历比较高,留日学生、银行行长、税务官员、财务处长、大学本科毕业生等专业教师比较普遍,学力扎实,教学经验丰富。

(二)选用教材规范。教材尤其是专业教材与大学经济专科教本完全一样,较一般中等专科学校教材尤为全面深厚。

(三)教育制度是学用结合。从先期平民女子职校的半工半读,到后来的市财校毕业实习,给学生以实际操作的机会和扩大生活工作视野。学生毕业前,先用两个月时间,按所学的专业分别到工厂、商店、政府部门实习,与所在单位、财会、统计、审计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由实习单位分配给力所能及的业务工作,见习财会、统计、审计全过程,体验社会生活,锻炼工作能力。这样,到了毕业分配就不至于万事生疏,而是心中早有了底气。有的同学在实习中已显露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加之学校教育的良好道德修养已被实习单位看中,到了分配工作时,原实习单位早已抢先录用。

(四)学校注重学生学习目的教育。由于培华职校及市财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和城市贫民。有的年龄大,与小同学年龄能差七、八岁、十几岁,有的已结婚,有了孩子;学历也参差不齐,初中、高中肄业,甚至高小毕业的都有;生活经历不同,有转业军人,有店员、学徒;他(她)们的学习理念不同,有的为混一口饭吃,有的为找工作,有的为上学进取,争取考上新的更高的学校,以此做一个跳板。因此,必须调整他(她)们的学习目的。学校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作了大量工作,不断进行道德情操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党为国效力教育,学校一切听从政府安排,积极参加政治运动,参加抗美援朝和拥护世界和平的签名运动,参加一年一度的“五一”“国庆”大游行,听取政治报告。如市财委主任陈元方的经济建设报告,市公安局局长张少康的反间谍报告,战斗英雄刘吉尧的智取华山报告、郭育人随团赴朝慰问志愿军的报告等。宣传抗美援朝英雄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卓娅和舒拉,保尔.柯察金的英雄故事,宣传解放战争时期的董存瑞和抗美援朝时期的罗盛教、黄继光等英雄故事。学生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人的一生只能得到一次,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在我临死时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句话深刻铭记,直接影响同学走向社会,走过一生。

学校为了鼓励学生上进,全面发展,年年评奖学金,评“品学兼优”学生。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和为人素养的提高。

(五)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市财校教学按科分有不同教研组,如企业会计,政府会计,贸易会计,统计、语文、数理化、音乐体育等教研组。教师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分别备课、授课、研讨,写教学提纲,按授课排表按时授课,并给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教导主任定时检查,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随时到教室听课指导教学。

专业课如会计学的做传票、做分类、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统计学的统计分析、审计学的审计原则等,都要在教研组进行讨论,以用最简单明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懂,能够实际操作。

(六)学生管理由班主任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具体由学生选举产生的班委会和小组长负责。他们有分工,学习委员负责学习督促,作业收交,送老师批阅,并帮助后进同学促进学习;文体委员负责组织文体活动,活跃同学课余生活,卫生委员负责布置打扫卫生,检查评比校园、教室、宿舍卫生。生活委员负责同学伙食及生活方面事宜。

(七)学校订有各种管理制度。如:教学、考勤、考试、讲评、卫生、人事管理、教室管理、宿舍管理、仓库保管、门卫等管理制度,这些都延续培华职校规章制度,没有大的变化,管理还是严格的。

(八)学校设施比较完备。图书室书籍比较全面,有财经、政治、文史、地理、艺术、外语等方面的书籍杂志。到了1956年市上拨款购置8740余册非专业书籍,主要有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和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和其它类型书籍。理化实验室有各类化学器皿和物理器械。音乐有一台风琴,一台手风琴和二胡、笛子及一些打击乐器。体育器械有篮球、排球、垒球、乒乓球、单杠、双杠、木马,还有跳高、跳远等场地。体育教员孝次光、曹馥鲁都是市上知名的体育教师,经常参加市上体育运动的组织工作并担任裁判,他们的行为也带动了财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校内外互相交流友谊比赛。文体生活还比较活跃,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没有偏废。

四、学校党团和学生组织

(一)学校党组织

从培华职校到市财校原来没有党支部。1954年,市委派杨拯英与西安市第四中学(原力行中学)党支部书记甘成哲和党专干许柏龄一起进入财校发展党组织。市财校原有一名党员叫尚恩印,是志愿军退伍军人,贸乙班学生。杨拯英来校后先发展财校副校长郭育人、学生李金玉为预备党员。郭育人家庭是地主成份,预备期为一年;李金玉是工人出身,半年后转正。李金玉转正后与杨拯英一起作为入党介绍人发展其他党员。市委指定由第四中学党支部接收市财校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李金玉后来被指定担任财校党的专干。到1955年上半年,市财校已发展了十几名中

共党员。其中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任市人大城建委主任的田自立,市建工局副局长陈新柱、市市容委副主任王健鹏,市人事局办公室主任穆志友,市档案局处长袁玉贤,还有张顺吉、魏俊英等。

1.青年团组织

1950年培华职校成立团支部,支部书记冯志异。有共青团员5名。1952年暑假冯志异调离培华财校时,市上让新调来的刘星煌接任团支部书记。后来刘又担任副校长,团支部书记由周建功担任。1953年,一、二财校合并后,成立了市财校团总支部,书记邱景信,团专干孙维勤。各班设团支部,到1955年青年团员近百名。

2.民主同盟组织

从培华职校时期起学校就有民盟支部,但不公开。解放后,民盟曾组织了一次杜斌丞烈士追悼会活动。到了1953年,姜维之被推举担任民盟市财校支部主委,成员有冯希勃、朱承俊、唐戴勤、董志忠、李桂岩、李静白、潘鸿治、李守纯、郭光祖等。姜维之还是民盟新城区委主任委员。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市财校校长冯希勃。冯是山西万荣人。父亲冯钦哉是杨虎城十九路军军长。冯希勃由于有这一背景,且家庭富有,青年时期游学于欧洲和日本,在法国与当时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等革命党人有过来往。解放后回国,先任私立“西北财专”校长,后财专改为二财校,政府又将一、二财校合并,他又任西安财经学校校长。1956年市财校迁往东北长春时,他未随迁留在西安任市二中校长。

3.学生会组织

学校在学生中设有学生会。历届学生会主席分别是:

1950年先后为 吴连山 周建功

1951年 张恩堂(明琪)

1952年 王淑玉 (女)

1953年至1955年秋先后为 李养民 张离翙 赵东文

1955年冬至1956年 魏毓博

财校与后宰门的省女中、力行中学、作秀女中以及西五路的省助产学校,药王洞的23中同属一个学区。财校学生会历年都被推举为西安市学联的执委学校。财校的学生会主席自然担任西安市学联的执委。所以,财校的学生会除组织本校学生活动外,还经常组织和参与学区及市学联的活动。1953年暑假,西安市组织五、六百名学生参加的40天华山夏令营活动,财校选派学生魏毓博、李世文(女)参加,全部费用由学校承担。

学生会活动比较活跃,特别是李养民(退伍军人、预算会计科学生)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编写板报,搞卫生大扫除,还为学生办灶,放电影,义务理发,帮助困难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姜维之副校长对学生会工作极力支持,几乎有求必应,但又不失原则。

五、任教教师

这一时期的校领导和教职员有:

校 长:冯希勃

副校长:郭育人 姜维之

教导主任:朱承俊

总务主任:王近凡 李桂岩

教职员:

语 文:姜维之 林伯坚 李守纯 翟宏毅 史莜云 王盛东 欧继宗

白一坚

数 学:白毓元 李静白 殷崇明 李 荣 马桂林(兼会计学)

李玉瑞(兼体育)

物 理:唐戴勤(兼化学)

化 学:曹宝珍 韩 斌

会计学:贾仰嵩 骆汝贞

珠 算:潘鸿治(兼语文)李静白

体 育:曹馥鲁 孝次光

音 乐:马育斌

政治统计学:朱承俊 聂尚轩

统计学:聂建人(兼经济核算)魏 静 王高福(兼政治经济学)

邱景信(兼会计学、薄记) 胡宗光

政府会计:郭光祖(兼语文)

成本会计:孙经天

经济学:王延泽

审计学:郭志勋

政 治:张新民 邱景信

另外,还有王进才、石从德、周建功、马兴等管理人员。

这一时期的课程设置特点,完全向培养财经人才转变。课程方面新增了政治经济学、政府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专业课程。同时,增强了以宣传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的“政治”课。另外,配合国际斗争的需要,取消了原来的英语课,代之以“俄语”,并聘请苏联两位白俄籍女士任教。年龄大一些俄语老师叫“阿妮”,由于她不懂汉语,她的十二、三岁的外甥女斯维达为她当翻译;年龄小一些的叫“达玛娜”,中国名字叫王小娟,她的俄语很好,但中文不太精通,常称冯校长为“胖胖的经理”。

学校的教师中,郝凤生24岁时曾任复旦大学教务主任;骆汝珍曾任银行行长;谢子纯解放后任市一中校长、市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六、校园生活

这一时期,学校师生大都在学校吃住。冯希勃校长在校园东侧院落里的工字房办公并住宿,与吴云芳及其家属为邻。个别教师也有在这个院子居住的。大多教师在校园西边学校分配的一间住房内办公和住宿。学生在大教室打通铺作为宿舍。食堂坐落在校园北边,有餐桌没凳子,学生站着吃饭。伙食标准每月11元钱,能够吃饱但谈不上吃好,一日三餐露天吃饭,下雨下雪可进宿舍或教室进餐,条件较为艰苦,但对于在农村吃过大苦的贫寒学生也就感到很不错了。

学校作息时间按春夏、秋冬分别安排。春季早6时起床后,早操、早饭;上午4节课,中间20分钟课间操,12时午饭。午休一个半小时,下午3节课。18时晚饭及一个半小时自由活动,20时至22时晚自习,23时熄灯。随季节变化有所调整,大体如此。

培华职校时期文体生活比较活跃,音乐教师马育斌带领学生参加广播电台合唱表演,在当时西安是比较轰动的。到了西安市财经学校时期仍然保持优良传统。一年一度举行校庆,各班级选拔文艺节目会演,平时有舞蹈、唱歌、朗诵比赛、集体舞、交际舞、体操、篮球、排球、垒球、单杠、双杠、跑步等体育活动几乎天天都有。55级学生“演艺明星”有:张恒灿、袁玉贤、侯淑绵等人的舞蹈;李世文、张永泽等人的相声。“体育明星”有篮球队的权会校、施惠善、董培德、吴建华、牛志义等。1953年春季,培华财校还组织学生徒步翠华山游,没有公共汽车,全是土路,师生们打着校旗,一早从学校出发,浩浩荡荡出南门,到韦曲,在兴国中学吃午饭。稍事休息,再步行赶黑到太乙宫。当晚在子宜育幼院吃饭住宿(地铺)。第二天一早上翠华山,边爬山边玩“抢阵地、拔白旗、插红旗”竞赛活动。下午徒步回来,同学们劲头十足,难得见着好山好水,心情格外高兴。

七、学生为社会服务

从培华职校到市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几千名毕业生,遍布西安市、陕西省机关、学校、工厂、商店财政金融部门以至部队、科研单位。全国各地如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武汉、广州、长春等都有这一时期毕业的学生。他(她)们走向社会直接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积极服务,各行各业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之后,经过多年社会锻炼和党的培养,大都成为学有所长、事业有成的工作骨干。部分列举如下:

46年初中部 张丁华: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48年初中部 雷田英:曾任西安市中山百货大楼经理

49年初中部 杨拯英:曾任西安中学党支部书记,西安市第19中学党支部书记,陕西省政协委员

49年初中部 姜甲戌:曾任西安市市环卫局处长

50级初中部 郑大年:西安市话剧院著名演员

50级初中部 何曙霞:西安市话剧院著名演员

高51级银会班 常定国: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稽查司司长

高51级银会班 张筱梅:曾任陕西省工商银行副行长

高51级银会甲班 吴惠珍:省石化研究院总会计师

高51级银会甲班 吴连山:曾任西安市计委办公室主任

高51政会班 易生华:曾任西安市侨办副主任

高52政会班 高来济:曾任西安市雁塔区法院院长

高52银会甲班 刘汉中:曾任西安市人民银行行长、高级经济师

高52级银会甲班 王孟源:曾任西安市人民银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

高52银会甲班 庞锡珍:曾任陕西省人民银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

高52银会乙班 杨占喜:新疆喀什行署专员

高52银会丙班 王耀乾:曾任西安市建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

高52秋银会丁班 周振乾:曾任西安市工农教育委主任

52银会丁班 于克明:曾任西安市统建办主任

52秋初中部 王相民:曾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西安市文化局局长

高秋53工会班 高焕芳:曾任西安市物价局局长

王长水:曾任西安市审计局局长

春54统计班 朱文洲:曾任陕西省广播电视台研究室主任

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词作家

54工会班 李连保:曾任西安市建行信用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54工会班 席德生:西工大教授、培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54政会班 王季昌:曾任西安市建行东郊支行行长

55级工会班 田自立:曾任市建工局书记、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城建 委主任

秋55工会班 穆志友:曾任西安市人事局办公室主任

秋55工会班 梁明慧:曾任咸阳建行副行长

秋55贸会甲班 白一坚:曾任西安市工商银行行长

秋55贸会甲班 任沪生:曾任西安市劳动局处长

秋55贸会乙班 王健鹏:曾任市长秘书、西安市市容委副主任

秋55贸会乙班 胡长印:曾任西安市委办公厅秘书处长

秋55贸会乙班 邱瑞义:曾任灞桥区财政局长

秋55贸会乙班 吴建华:曾任灞桥区工业局副局长

秋55级贸丙班 魏毓博:曾任市检察院检察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秋55贸丁班 宁 静:曾任西安市二商业局副局长

秋55贸会丁班 王怀生:曾任西安市建行、高级经济师

秋55政会甲班 王宏哲:曾任西安市劳动局副局长

秋55政会甲班 王建华:曾任市人大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书法家

秋55政会甲班 张世润:曾任灞桥区劳动局长

秋55统计甲班 洪俊忠:曾任西安市农业局副局长

秋55统计甲班 李寿森:曾任灞桥区统计局局长

秋55统计乙班 陈新柱:曾任西安市建工局副局长

秋55统计乙班 张正生:曾任灞桥区审计局局长

秋55统计乙班 谢勉力:曾任灞桥区工商局局长

上述学生中,如雷田英,其丈夫刘邦显曾任陕西省副省长;杨拯英是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女儿,她的同班同学后来成为丈夫的陈澄环是陈独秀的堂孙;高51银会班吴惠珍,是省石化厅总会计师,其丈夫张勃兴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主任;吕琳是国家民委正司局级干部、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的夫人,还有秋55贸会乙班吴建华,儿子吴一坚是现今金花集团总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等等。

至于担任经理、厂长、处长、科长、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以至更高职务、更高职称的同学无从搜集,不能一一列举。可以说,培华职校、市财校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出色地为社会服务。


第三章 组建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

(1956-1958)

经过培华财校和市财校几年的培养,西安地区财经干部已经饱和,西安市文教局提出停办财校改制为普通中学。市文教局先后于1955年7月16日,1956年1月10日、9月3日、9月18日,层层上报市人委、高教部、政务院,申明:“目前市上各业务部门需要财经干部不是很多,而且所需干部种类悬殊很大,一校无法培养,我市工业建设发展,中学入学学生迅速增加,目前从外地调来参加工业建设的职工、干部子女入学问题难以解决,我市意见将财校改为普通中学,如二机部需要接办,请批拨给我市另建校基建款。”

第二机械工业部、高教部历时8个月不见回复。

第一节 国家计委、高教部决定西安市财校迁往长春

市财校得到市上要撤销财经学校,改办普通中学的信息后,特别是专业教师有意见,就向高教部、国家计委反映。姜维之等拜访了国家统计局局长薛暮桥。刚好,国家统计局要在长春组建统计学校,缺少专业教师,二者合拍,得到高教部和国家计委认可,就下了指示文件。市财校见到文件,迅速做出反应,于1956年7月4日,向市文教局报告称:“学校奉上级指示,学校迁往东北长春。关于非专业用具等交由市上处理外,根据此精神我们意见是否能在七月底前移交完毕。”这一报告送出后,西安市政府也接到上级指示。才使财校迁往东北。

第二节 组建国家长春统计学校

1956年秋,姜维之、郭育人率20余名教职工满怀激情奔赴东北,组建国家长春统计学校,希望宏图大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统计人才。西安后宰门校园按市政府安排移交市教师进修学院使用。

1956年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给吉林省统计局发函:“兹有我局邱绍明同志,现至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任校长……”。同期任命姜维之为常务副校长。另外,还有一位姓韩的军转干部任副校长,分管后勤。该校校址在长春开运街,当时为中央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使用的部分房屋,面积2500平方米,暂借使用。

这座房子是伪“满洲国”民生部的办公房,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当年招生320名,第二年招收400名。生源全部来自吉林本地。开设统计、会计专业。课程有统计学原理、工业统计、会计学、经济学及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和政治课。教师20多人。

第三节 长春统计学校停办

由于校舍、教材、师生生活安排都不到位,困难重重,师生意见很大,尤其是从1957年夏开始的整风运动到后来的“反右”,长春统计学校的教学受到影响。学校从西安搬迁长春,政府没有给教职工发安置费。西安是八类地区,长春是六类地区,教师们的工资到长春降了两级。大家的生活出现了困难。东北地区天气冷,冬天要穿皮大衣、戴皮帽子、穿皮靴子,大家都买不起。当时,同是民盟成员的吉林省一位副省长,为欢迎姜维之校长一行开了一个座谈会,征求意见。作为校长的姜维之如实地反映了大家的生活困难。省上领导让把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省委统战部,以便研究解决。姜维之签发了上报文件。

然而他想不到会因签发这份文件,毁了自己的前程,带来一生的磨难。到了1958年,反右的风潮已基本过去,有人却把姜维之提了出来,说学校向上反映的意见是向党进攻,是有策略、有目的的反动纲领。他因签发了这个文件被划为“右派分子”,不仅在学校斗来斗去,还要在盟内斗来斗去。前后挨斗六七十次,几乎天天挨斗。一个接一个的批斗会,让他精疲力尽。

姜维之对于被划为“右派”表示不服。他说,我一没鸣,二没放,这些年一心扑在工作上,父母去世都没有回家,想的是坚决跟党走,干好工作,还写了入党申请书。而得到的回答是:强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死路一条。学校党组织下了一个政治结论,说他是“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的极右分子”,建议开除公职,劳动教养。这就是坚决不服的代价。

姜维之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让他在这个结论上签字,他坚决不签,反而写了一封万言书向上反映。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最后对学校的结论批示,考虑到该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有一定贡献,为统战工作做出了贡献,决定把“极右”改为“普右”,把开除公职、劳动教养改为保留干部职称、下放省委机关农场监督劳动,把取消工资改为发生活费。姜维之下放到了农场接受监督劳动,干起了挖水渠、拉大粪之类的农活。手中的教杆换成了铁锨、架子车,满腹的经纶失去了用武之地。

因为为教职工争取福利待遇这件事,姜维之、朱承俊、唐戴勤等几位教师被错划成“右派”,学校教学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学校勉强维持了二、三个学期就无法继续下去了,正值国家精简机构,1958年5月,学校解散。随同姜维之、郭育人去长春的教师有朱承俊、唐戴勤、李静白、邱景信、周颖、李桂岩、李山、张新民、李金玉、韩斌等。有的被分配到长春统计局工作,有的在当地当中学教员,郭育人回到西安任43中学校长,李金玉在吉林市区委统战部工作,几年后回到原籍山西稷山县化肥厂当党支部书记。学生分配到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当工人。受到处分的教师下放到工厂劳动改造。姜维之先在工厂后到农场劳动。


第四章 遭遇文革学道受挫

(1958-1983)

长春统计学校停办后,姜维之在东北劳动六年,妻子儿女生活没有来源,1964年只好申请回西安,被安排在西安市房建二公司劳动,与家人一起共度艰难。“文革”初期全家又被遣返回原籍河南农村劳动,一呆就是十年。

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是:

1.1958年“大跃进”开始,大量的教师下放工厂、农村劳动,无法正常教学。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尤其是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教育战线受到最严重的破坏,教育形势也到了低潮。

2.1957年“反右”以后对知识分子加大了改造力度,“文革”十年极左思潮到了顶点,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天天进行批判,“读书无用论”成为社会潜在共识,不能正常上学读书。培华姜维之等被打成“右派分子”,虽有志办学,但无回天之力。所以,这二十五年的中断办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是可以想像来的。

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春风又绿江南岸”,姜维之回到西安,仍在市房建二公司工作。于1978年“右派”问题平反,姜维之受命恢复西安市房建技校,并担任副校长、校长。他在学校积极聘任教师,组织教学管理,和师生一起泥里水里建教学楼,亲自搬砖挖地沟,在他的带领下,一座一千多平米,投资20多万的三层12个教室的教学楼起来了,师生们欢欣鼓舞,当年就招二百多名学生,设两个专业,十几门课程,学生一届一届毕业。现在的房地局系统,中层干部大都是房建技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1983年姜维之又改任市十三中学校长,这一阶段,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姜维之顺应历史潮流,他在十三中学内创建他多年企盼的培华职业学校,培养财会人才。适逢1984年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西工大几位教授倡议在西安创建西安女子大学,请到姜维之,得到省政府的批准,创建西安培华女子大学,使培华的历史再跨入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取得大的辉煌。只有改革开放,只有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论的实施,培华才有了新生。这又是一个新的历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