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团学简讯 -> 院系风采 -> 正文

培华青年“三下乡”⑩④ | 走近杨家沟探寻红色脉络

发布日期:2023-07-21  来源:   点击量:

  

TUAN

丨我值年少  书生意气  有活力的文化平台丨

走近杨家沟

探寻红色脉络(一)

近年来,伴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的开展,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热门“红色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和游客来到这里,重温峥嵘岁月,接受红色洗礼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红色资源为载体,集中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培华之声”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于7月12日来到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一起走进革命故址,共同感悟红色底蕴,赓续悠久历史文脉,传承先辈红色基因。

 

★ ★ ★

纪念馆主要以历史照片、文字、革命文物等,展现了当时在陕北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辛、英勇奋斗的丰功伟绩和峥嵘岁月。

1A0CC

团队与馆长合照。右三常天民  左三安鹏

从明代起,马氏家族定居于此,已经有了400年的历史。在清代中叶,逐渐形成了陕北一处规模较大的地主集团庄园。保存至今,列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不过真正让杨家沟名扬天下的,是1947年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曾在此居住120天,成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4B24

2652D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扶风寨外观照。

余兴平供图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1972年开始筹建,1978年开始对外开放,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陕西省委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BEEE

讲解员介绍纪念馆历史。朱婉宁供图

讲解员领着队伍走进一座窑洞四合院。她深情地讲述道“1947年的‘十二月会议’就在这里召开。我们脚下的石板,正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走过的地方。”

1ACA5

 

249FF


讲解员介绍“十二月会议旧址” 。朱婉宁供图

“十二月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的重要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并向全党发出“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的伟大号召。会议旧址一侧,挂着影响中国历史的革命先辈群像,一侧挂着展现当时会议场景的油画。

18CF4

 

B483



团队进入“十二月会议”旧址学习 。余兴平供图

再往山上走,是杨家沟革命旧址的“新院”。旧院地势较新院低,二者由一座水推云小石坡相连。坡路全部由废脚石插成水推云图案,每当雨水从上流过,这些云朵就会呈现出向上缓缓飘动的视觉效果。

267EA

2C5E1


左:团队通过水推云小石坡前往新院  

右:团队到达新院门前。余兴平供图

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就在这里。书桌、地图、笔砚、油灯,毛泽东旧居内陈设简单。在这里,毛泽东战斗、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时1年零5天,转战2000多华里,途经12个县、38个村庄。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

那张简单又古朴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11篇文稿。在这里,毛泽东战斗、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写下40余篇光辉文献及80余封电文稿。山沟沟的光芒照亮了中国。 1948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从吴堡县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西柏坡,从此踏上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大道。山沟沟的光芒照亮了中国。

团队此行,正是奔着红色历史而来。“非常震撼!正是这几间土屋亮起彻夜不息的灯火,升腾起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现在站在这里,我仍然感觉热血沸腾。”从毛泽东、周恩来旧居缓步走出,队员依旧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E3C1

29367

 

讲解员介绍毛泽东、周恩来旧址。

朱婉宁供图

当我们踏入纪念馆的大门,珍贵的历史文物映入眼帘。那些革命先烈曾经用过的物品,那些战争的场景再现,仿佛将我们拉回到那段年代。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信念和担当,他们为了理想而舍弃一切的坚定决心。纵然岁月如梭,红色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我们将继续追随信仰之光,扛起历史之责,不负时代之望,毅然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