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为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为了进一步体现党建引领,发挥青年党员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西安培华学院“百年古镇行,传媒青年党员服务实践队”围绕“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以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为实践目的地,展开调研活动。

图为西安培华学院百年古镇行,传媒青年党员服务实践队
实践团队成员们在双河口镇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在参观过双河口镇之后,实践团队成员分为两个小组从居民角度对借力融媒体深入挖掘并发扬当地红色文化,追寻红色记忆,抓好党史教育,以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对当地居民的乡村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成果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当地居民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述说着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村民
实践团队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了双河口镇幸和村猕猴桃产业种植园。产业旺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百姓富,这里充足的雨水和阳光、肥沃的土壤赋予了猕猴桃优质的生长空间。双河口按照“四化五统一 ”的标准,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园。我们了解到目前已建成各类产业园共1.5万余亩,实现了以短补长,以长促发展之路。猕猴桃产业的良好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猕猴桃产业更好的帮助了当地村民提高生活水平。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幸和村猕猴桃产业园调研
对话老党员,寄语新青年。团队成员们在幸和村村主任的带领下一起看望了当地的老党员们。队员们与老党员共话峥嵘岁月,倾听党老员同志的光荣历史。在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其中一位沈自强老同志,入党至今已有40余年,用一生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少时参军的经历铸就了沈老同志刚毅般坚硬的革命信念。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以及一名退伍老兵,沈老同志勉励青年大学生发扬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团结互助,力争成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奋斗者和接班人!在听完几位老党员的故事,团队年轻党员十分感慨,他们一致认为,老党员的事迹值得年轻人去学习,在生活中,他们会多做好事,传播正能量。

图为团队成员对话幸和村老党员
十九世纪末,汉阴古城一个书香世家,诞生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三沈”昆仲少年立志,游学中外,学贯古今,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享誉国际的国学与文化大师。“小县出大才,一门三人杰”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也是我国传统“一门数杰”佳话的延续。团队成员一起走进三沈纪念馆,在了解了三位“先生”的历史事迹后,成员们对三沈精神、沈氏家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对沈尹默、沈世远、沈兼士三位成长于人文汉阴的国学大师又多了一份了解与敬仰。细细品味,确实不虚此行。通过纪念馆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队员们感受到在革故鼎新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既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他们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伟大事业之中,为我国的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图为团队成员共同参观三沈纪念馆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实践团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深度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在田野间头中展露英姿、在实现理想中淬炼青春,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汉阴大地的秀美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