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办 -> 社会实践项目办公室 -> 正文

2021-11-16 来吧展示!培华三下乡又双叒叕获奖了!

发布日期:2021-11-16  来源:   点击量:

我校获评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近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下发《关于2021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通报》(陕团联发〔2021〕48号)文件,其中西安培华学院荣获2021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示范学校”荣誉称号,西安培华学院爱康社会实践队荣获“省级标兵团队”荣誉称号,西安培华学院(归一)普法宣传实践团、西安培华学院青年观察家实践调研团荣获“省级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医学院团委书记吴晓青、雏萤筑梦社会实践队负责人吕雪倩同学(会计与金融学院)、阳光成长服务队实践队员魏永钊同学(智能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省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青春向党,强国有我

西安培华学院开展2021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全纪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之年。我校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宣讲、支医支教、志愿服务、推普脱贫、科技下乡、乡村振兴、“大学生禁毒防艾宣传”等专项实践活动等组建实践队210支,参与人数达到3500余人。

 

 

 

一、全面总结梳理,凝练社会实践成果

2021年西安培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建立实践基地13个,收到来自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出具的实践证明、感谢信共计100余封。发表市县级以上媒体报道共计650余篇。所有实践队共计制作视频156个,拍摄照片3864张,撰写实践日志4276篇,文字累计达到25.1万字。编印了《西安培华学院2021年社会实践三下乡-实践团队风采录》、《西安培华学院2021年社会实践三下乡-媒体报道风采录》、《西安培华学院2021年社会实践三下乡-心得体会全记录》以及《西安培华学院2021年社会实践三下乡-实践基地及实践证明全记录》等4本实践成果集,形成社会实践日志、心得体会共计1000余篇。截止到目前,2021年度三下乡已经获得国家级荣誉1项、省级荣誉9项。


 

 

二、党政高度重视,部门联动保障实践

学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文静为组长,校团委、学工部、教务管理中心、党委宣传部、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校长办公室、各二级学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院系也成立相关领导小组,调动全校资源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校党委书记罗新远教授、党委宣传部部长柳雨等参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并慰问实践队员;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文静副教授参加会计与金融学院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队举办的进校园活动;校党委委员、校团委书记蔡亮,校团委副书记杨媛以及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领导、各级团干部分别前往实践地慰问实践队员。同时,为实践队员全部购买保险并进行安全培训,达到安全培训与经费支持的双重保障。构建了校-院-班(团学组织)三级宣传动员体系,通过宣讲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动员学生积极参加。

 

 

 

 

三、庆祝建党百年,党史教育深入人心

组织动员学生团队结合所学知识,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开展红色教育实践,充分利用各类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通过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切身感受建党100年来祖国伟大成就,在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中,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西安培华学院“溯源·迄今”社会实践队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村振兴等面向基层老百姓进行20余次的宣讲,让老百姓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为留守儿童播放红色电影10余次,引导青少年儿童爱党爱国。同时,会金学院的西安培华学院“雏萤逐梦”志愿服务队与当地留守儿童共同绘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百米画卷,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西安培华学院国家记忆(脉承)实践队前往陕西省旬邑县探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及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余位前辈,进行口述历史整理,为推动地方革命老区的精神传承贡献力量。此外,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到延安、照金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扩大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奠定了基础。

 

 

 

 

四、助力疫情防控,强化责任服务社会

一是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社会实践。2021年度我校共计申报开展210支队伍,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要求下,我校3500余名学子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二是配发防疫物资充分保障学生安全。2021年度三下乡专项经费中,专门划拨了一部分经费,为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专门提供口罩、免洗手消毒液、卫生手套等物资,以保证学生外出时间的生命健康安全。三是返乡实践助力抗疫平稳有序。为响应团中央“大学生到社区(乡村)报到”工作,我校500余名学子返回家乡,协助参与进户走访、信息排查、监测体温、防疫知识宣讲等等,制作疫情防控知识手册,为有效抗疫发挥了青年责任和担当。

 

 

 

 

五、发挥专业特长,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围绕“科技扶贫、医疗健康扶贫、推普文化脱贫、调研乡村发展”等方面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我校红十字会组建的阳光成长服务队在延安市安塞区开展“应急救护”医疗知识培训,共计走访11个社区,覆盖人数3000余人。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归一)普法宣传实践团前往商洛市柞水县开展普法宣讲,走访住户360户居民,覆盖1300余人,为当地村民开展“普法知识宣讲”近20场,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医学院青歌志愿服务队、爱康社会实践健康服务队、南丁格尔护理志愿服务队、检验青年社会实践队、出彩青春社会实践队等近10余支队伍,分别赶赴榆林子洲、延安安塞、宝鸡岐山、咸阳淳华等县区,为当地居民进行艾灸理疗、肩颈按摩等服务,覆盖人数达到近2000人,发放调研问卷515份,撰写社会调研报告3篇,实践感悟10篇。青歌志愿服务队深入榆林市子洲县瓜园则湾乡开展医疗健康卫生知识宣讲、基层医疗调研和服务居民健康工程,在项目实践期间,共计发放健康调查问卷513份、血压测量表825份、血糖测量表746份,收到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回执调研单478份。

 

 

 

 

六、融入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以行促学

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重要作用,把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暑期社会实践变成一门大学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在毕业前最低达到40个实践活动积分,以活动积分兑换学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分管理使之更有抓手和活力,从而把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有机统一。学校还积极构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实践团队。学业导师负责业务指导,辅导员负责后勤保障。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赵洁副教授、法学系主任马亚乐,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马德厚副教授,医学院护理系主任化前珍教授、医学系学科带头人张竹映教授、刘芳娥教授、王侠副教授、王菊宁副教授、张少波、吕清巧、侯亚妮、袁玮、贠洁、史敏等,会计与金融学院杨卫莉副教授,传媒学院杜萍副教授等一大批专家教授和博士参与到社会实践项目的前期培训、业务指导,制定严格的培训大纲,并让每一位实践团成员参加实训,保证实践业务水平。


 

 

七、校地同频联动,合作搭建育人基地

我校充分重视校地联动,资源共享。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建立实践基地13个,收到来自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出具的实践证明、感谢信共计100余封。在社会实践前,鼓励各团队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打通校地合作通道,为社会实践奠定基础。通过校地联动,取到了非常好的实效。柞水县委宣传部专门为我校实践队发布对接函,要求各乡镇积极配合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安塞县民政局也给各乡镇发布了通知,要求积极配合我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柞水县委宣传部、司法局、团县委,安塞区民政局,金台区卫健委等负责人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亲自参与指导。我校宝鸡、延安、渭南、安康、汉中、铜川等13处实践地建立了实习实训、志愿服务、支医支教、普法宣传等实践平台。有力推动社会实践基地规范化、常态化,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助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实现校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