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眉,硕士生导师,三级教授。从教40余载,获首届“陕西普通高校教学名师”与“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她主持完成的两项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结题获评“优秀”。其构思设计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1.0版,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上引发热议。疫情期间创设的“督导在线”被十余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优秀案例个人案例提名奖”,西安培华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优秀督导。


督导是教学的“守护者”。在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史晓眉教授一直从多维视角守护课堂质量。一是以“显微镜”视角解析课堂细节,观师生互动,察学习状态,看育人实效。二是用“经纬仪”对标评价标准,横向对标同课程教师,纵向对标职称要求,力求评价尺度不偏离不走样。三是持“温度计”感知教师冷暖,对于上课迟到或坐着讲课的教师,一定问清原因,杜绝生硬诊断。史晓眉教授认为:督导不是冷冰冰的裁判员,其初心是与教师共同来编织的培华教学质量网。
督导是质保的“责任人”。督导工作是责任,也是一份良心活。几年来,从史晓眉教授的数百份督导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数十份专项督查报告,几十份教学巡查记录表,几十份月督导总结汇编中……,可以看到她在督导岗位上的坚持和用心。她在听课评课中坚持客观公正、建议可行;在专项督查中坚持改进建议有理有据、切实可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她为心中那杆质量秤与自己较劲,深耕细作,认真书写评价意见,扎实写好督查报告。疫情期间,一位教学评价一直靠前的教师给她发来微信,说自己一节“线上”课评分明显“偏低”。时任督导专家组长的她得知事情前后,建议教师提供“线上授课”视频,督导专家组加以复议。对教师负责,对督导岗位负责,就是一份担当。
督导是青椒的“赋能者”。一次学校“课程思政”比赛,她作为评委发现法学院两位青年教师在备赛的过程中,一方面请教专家教授指导,一方面自发地组织起互相观摩、互相点评、互相“找茬”,最终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青椒”们自主学习、自觉成长的内在力量,使她意识到督导专家更是需要将自己的优秀经验和方法通过“手把手”的方式赋能给我们的青年教师。于是史晓眉教授特别关注青年的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为年轻教师“诊脉”,更注重“赋能”。听课后她主动与青年教师沟通,对其课堂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弥补其不足。
每一次督导,都是一场温暖而深刻的对话,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与追寻。在这条永无止境的质量保障路上,教学质量的守护者,用敏锐的目光洞察教学细节,用细腻的情感呵护教师成长,让教育之光在每一个角落闪耀,让每一个灵魂在温暖与关怀中绽放出最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