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培华要闻 > 正文
培华要闻

思索在“马背上”的高建群

日期 : 2007-06-16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2007年6月14日下午,有 “长安匈奴”之称的著名作家高建群老师,受聘为我院新闻传播学院的名誉教授,并在我院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述了自己文学创作历程。

一 高建群其人

高建群,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他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是西部乃至中国文坛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其作品《最后一个匈奴》与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并称“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

高建群出生在临潼一个老干部家庭,1岁那年随父母去了延安,少年时选择了当兵,驻守在新疆的中苏边境。高建群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交融而逐渐形成的。在新疆的那段兵役之旅使他对少数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并逐渐定格了他 “游牧文化”的写作特点,他说缺少了“匈奴”历史的中华文明其实是不完整的。

1987年他回到延安,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遥远的白房子》。顿时他成了众多杂志、报社的宠儿,连电影公司也找到了他,争相拍摄他的作品。也在那时,高建群成了中国文坛的一名朴素的作家。

《最后一个匈奴》发表于1993年,创作历时10年。5月19日《最后一个匈奴》一经出版连续在北京畅销排行榜名列榜首,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出现“一书难求”,这部作品引起了著名作家金庸的关注,金庸曾这样的说“我常常想,匈奴这么一个显赫于历史舞台上的伟大牧民族,怎么说声消失,就消失了,确实让人迷惑不解”。

之后高建群还相继出版了《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西部》、《我在北方收割思想》、《古道天机》等重要作品,无一不在社会中产生强烈共鸣。

二 “东征军团”的风格

1993年《光明日报》记者韩晓蕙称高建群等陕西作家为“陕军东征”,在那个时候陕西作家在中国文坛,名噪一时。

贾平凹《废都》、陈忠实《白鹿原》、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是北方文学成就中最高的,也在那时新开启了关注西部文化的新篇章。

高建群的作品具有高度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这完全区别于贾平凹与陈忠实的现实风格。他的文章有着浓郁的史诗风格,对历史变迁全面的诠释,却以散文的语言来说明,他的文笔不加修饰,简炼而又朴实。

三 高建群:成为作家是偶然 ,当作家不是一件好事

高建群在回答问题中曾这样说,作家这条路上会有很多人倒下,成为作家的只是少数,成为作家的人一定是个偶然。如果要成为作家,高建群这样说,“顺其自然、服务生活。”

多年的辗转他已经显得平淡如水,他的长相不像他笔下那样的粗犷,路瑶说他是“温柔的匈奴人”。他也的确很朴实,犹如他笔下“草原黄昏下的瘦马”一样。虽然谈到什么才算是好文章的问题时,高建群并没有说什么样的文章算好,但他的话语却为我们传递了,第一,要有文化底蕴和思想观点;第二,要有自己的特点,用属于自己的风格,看这个世界。

他说,写作的时候他通常会放两样东西,一个是《拜伦的诗歌》,另外则是画家梵高的画,我不知道他写作的时候会有多少“抽象”的孤独,但我知道他一定是穿梭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思想者,曾经有句著名的禅语:开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到最后则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

他一定是在最后一个境界了,因为他朴实而又平淡。

四 结束曲

现场提问的五位同学如愿的拿到高建群先生亲笔签名的《最后一个匈奴》,在感谢完院长的邀请后,他深鞠一躬,忽然间我想到他的一句话:“我不想有多少的资金,我只希望多年后我的作品能让后世人产生共鸣”。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杨副院长的话激情而又富有煽动性,他说,这是第一次‘零’距离接触高建群作家,这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一个作家是如何演变的,当受聘仪式结束后,杨院长诙谐的调侃说,来时是客人现在是主人了。

高建群“羞怯”的点了点头。

而我感动的却是他的性格,那样的平易近人。

他的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匈奴”的空白,他对文学的执着让我们钦佩。正如他所说的,我最好的作品还没有问世,《最后一个匈奴》谈不上。好的作品还在后头。

我们共同期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