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拯救患病女大学生
-
2002年2月,已是孙晓宁患病的紧要关头。此前,她从西安培华学院悄然办理了休学手续,绝望中在家等候死神的降临。因为,20多万元的“天价”换肾脏手术费,难倒了她这个刚从渭南澄县农家小院跨入大学校门的贫困学生。
2001年8月,孙晓宁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西安培华学院录取,开始迈进大学校门放飞梦想。不想入校不久,肾脏病魔将她推向死亡边缘。经确诊,晓宁患上了慢性肾功能衰竭,必须进行肾脏移植手术方有活的希望。然而,父亲是农民,母亲是离岗工人,家中一贫如洗。家人为她走遍亲友仍无法补足换肾的这笔费用。通过社会捐助,收效也是杯水车薪。谁来拯救这个女大学生的生命?谁能为她的“天价”手术费埋单?
回想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大学城里葱葱郁郁的青春氛围,卧床在家的孙晓宁只能整日以泪洗面。为儿女操碎了心的父母在无奈中彻夜难眠,眼看着死神一步快似一步向女儿逼近。就在此时,晓宁所在的西安培华学院院长、被誉为“西部民办大学泰斗”的姜维之教授了解到她的情况。姜老院长慷慨解囊,为晓宁捐款4万余元,一场拯救贫困女大学生行动随之在校园内外展开。时间不长,孙晓宁顺利完成了换肾手术。继而回到了她阔别已久的校园。其间陪床的父母告诉她,是学院通过倡导全院师生募捐,并组织向社会呼吁,并及时向医院补足相差甚远的医疗费用,才使得她获得新生。令她最难忘的则是姜院长向她说的那句:“生命第一,学习第二。”
时间:2006年6月1日
地点:西安培华学院长安校区
事件:回访换肾女大学生
再次见到换肾女大学生孙晓宁是在西安培华学院新区。已是大三的她与一年前相较,精神状态好多了。她对自己的学业充满着信心。得知自己专升本考试获得全校第一名的佳绩,学院决定继续为她减免学费,并为她的继续治疗提供便利条件的消息后,孙晓宁喜出望外。激动的眼圈红了起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晓宁,现在的身体状况怎样?是不是还在继续治疗?还需要哪些帮助?
孙晓宁(以下简称孙):好多了。这是我的第二次生命,我会好好珍爱。康复治疗仍在继续。只是药费开销太大,一月至少还得2000元的医药费。学校给我的帮助实在太多太多……(良久不语)。
记: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压力?
孙:(摇着头)没。我很感激学院,感激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毕业后我想留在学校当一名教师,愿意将毕生献给培华,回报社会。这是我的愿望。
记:为什么有此想法,是不是认为培华学院给了你第二次生命?
孙:不全是,主要是基于对这里的办学环境和条件考虑。再说,我的梦想就是毕业后当一名老师。当然,想留在培华, 回报社会也是怀着报恩之心。毕竟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记:你当初填报志愿时为什么会选中培华?难道这一切都在你的预料中?
孙:哈哈,怎么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慈善机构。幸运的是我遇上了姜院长这个好人。姜院长一家人都很善良!其实,填报高考志愿时,我的理想选择当时并不是培华,家里人和我当时同样都有对民办大学的教育素质,办学条件和环境,以及将来就业分配等等方方面面的顾虑,这都是对民办院校不了解的缘故。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不存在。
记:为什么不存在,大学生就业分配的压力正在加大?
孙:是的。不过亲身经历了你就会认识到民办院校无论是在软、硬件环境,还是在升学就业上,并不比公办院校差。培华的升学率年年升高,学院的品牌专业和就业渠道不断在增多,外校经常来人取经学习,这是我亲眼所见 ;学院的办学条件和环境,以及学院领导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更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说,我们对学院充满信心。
结束采访时,孙晓宁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在“专升本”考试中比录取分数线高出好多分,但她仍决定放弃前往其它高校完成本科专业的学习,继续留在培华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