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办学 培华成金融人才的摇篮
紧跟社会需求
全心培养新中国急需财经人才
建国初期,在“西安军管会”的不懈努力下,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教育领域依照“军管会”发布的“保护学校”和“私立学校登记”的系列通告精神得以整顿。“培华”不仅被列为“办学条件较好学校”受到人民政府保护,而且还定期给予学校办学物质补助和人民助学金。“政府的这一举动,当时给了培华广大教职员工极大的信心和安慰,让大家相信,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私立学校同样是有前途的。”走访中,培华职校55级老校友王建鹏老人告诉笔者。
社会安定使得工商业有了发展。1951年7月11日,根据西北教育部批示,将“西安私立培华职业学校”更名为“西安私立培华财经学校”,专门培养政府急需的财经干部。学校增设政府会计高春甲、乙、丙班。银行出资委设立银行会计高秋甲、乙班。1952年11月,按照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改造旧教育”的方针和步骤,“西安私立培华财经学校”被西安市政府接收,并更名为“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姜维之被任命为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主持学校工作,从此便与“培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财校改名不到一年,西安市政府又将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与第二财经学校合并,组合为“西安市财经学校”(校址仍在后宰门)。原二财校校长冯希勃任校长,郭育人、姜维之为副校长,学校教学以及日常工作实际仍由姜维之副校长主持。这一时期,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培训,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会计学原理、贸易会计学、企业管理、统计学、审计学、银行会计、簿记、珠算、会计大纲、经济核算、合作社会计、政治经济学等。
从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到西安市财经学校,“培华”在办学中自始至终都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为了苦难妇女的生存,吴云芳办起了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教一些染织技术,以便女子学到技术,生活自立。社会急需财会人才,就立即办会计专业。省政府职员子女上学有困难,培华职校就办初中班解决他(她)们上学的困难。到了姜维之时期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学校秉承实事求是、从严治们上学的困难。到了姜维之时期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学校秉承实事求是、从严治学治校的教育理念,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心一意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财经人才。
从严治学治校
立志为社会服务
从培华职校到西安市财经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只要立志于社会服务,不拘泥于学历高低,学校在其招生简章上就写明“具有同等学历者均可报名考试”,所以培华职校、西安市财经学校文化程度有高小、初中、高中肄业者。只要考上培华,就可入校学习,只要进入学校,就严加管理。
师资方面,学校选择高学历教师任教,留日学生、银行行长、税务官员、财务处长、大学本科毕业生等专业教师比较普遍,学力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授课教师中,郝凤生24岁时曾任复旦大学教务主任;骆汝珍曾任银行行长;谢子纯解放后任市一中校长、市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在教学管理上,严格按照教学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备课、授课、研讨,专业课教学如会计学的做传票、做分类、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统计学的统计分析、审计学的审计原则等,都要在教研组进行讨论,以用最简单明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懂,能够实际操作。
对教师管理也是如此,不合格者就辞退。1953年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因为回答不了学生提问,被学生诘问难堪,无法继续上课,事后,这位老师就被辞退了。同样,如有道德败坏者,在培华、财校也是呆不下去的,有被开除、犯法被逮捕的都有,包括学生。
创造宽松环境激发学习热情
从培华职校到西安市财经学校,大量招收城乡贫寒子弟,学生不掏钱,学校管吃管住,发教材,毕业包分配。1952年以前是一月92个工资分,52年后变成75斤小米,不发钱,之后又改为吃饭11元钱、服装费2.5元,生活费1元,共计14.5元,用不完学生会包电影。这些贫寒学生,难得好学校、好老师,政府又补贴学杂费,又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学得好还奖励,1954年学校还保送统计科学生孙维勤赴苏联留学,还允许学生考取别的学校深造……这些举措笔者从现任西安培华勤赴苏联留学,还允许学生考取别的学校深造……这些举措笔者从现任西安培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席德生的口中得到了印证,“当时的这些举措,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教材是大专教材,也一样让他们不辞艰辛,一学期一学期学完课程直至合格毕业走向社会。”
为了鼓励学生上进,全面发展,学校年年评奖学金,评“品学兼优”学生。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和为人素养的提高。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
学校从“职校”转到“财校”,从“私立”转为“国立”,从灌输“三民主义教育”到接受“共产主义教育”,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思想上都有一个转变过程。学校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注重向学生讲述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学习目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1949年10月1日,学校全体教职员参加了人民政府组织的建国集会游行。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中,培华职校师生也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抒发爱国热情。各班普遍订立了《爱国公约》及个人执行计划。学唱新国歌、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及“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歌曲,听取政治报告等,如市财委主任陈元方的经济建设报告,市公安局局长张少康的反间谍报告,战斗英雄刘吉尧的智取华山报告、郭育人随团赴朝慰问志愿军的报告等。宣传抗美援朝英雄和苏联卓娅和舒拉、保尔·柯察金的英雄故事,宣传解放战争时期的董存瑞和抗美援朝时期的罗盛教、黄继光等英雄故事,以此转变思想、凝聚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培华职校到西安市财经学校,学生的文体生活始终比较活跃,培华职校时期,音乐教师马育斌带领学生参加广播电台合唱表演,在当时西安就很轰动。到了西安市财经学校时期仍然保持了优良传统。一年一度举行校庆,各班级选拔文艺节目汇演。唱歌、朗诵比赛、集体舞、交际舞、体操、篮球、排球、垒球、单杠、双杠、跑步等体育活动几乎天天都有开展。
这一时期,学校走出了几千名学生,他们遍布西安市、陕西省机关、学校、工厂、商店、财政金融部门以及部队、科研单位。全国各地也都有这一时期培华的毕业生,出色地为新中国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
文/王琨
2013年6月24日
T2 版、T3版
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