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陕西的现代民办高等教育在三秦大地生根发芽。从第一所民办高校成立至今,陕西民办高校已经跨越了26年的辉煌历程。26年间,陕西民办高校经历了林林总总的风雨沧桑,也铸就了一条彩虹路。如今,陕西民办高校的品牌竞争多元化发展,民办高校的“陕西现象”成为备受全国关注的核心区域之一。
初创 陕西民办高教开始萌芽
1984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姗姗起步,10月24日,在含光门外大学南路租赁的校舍中,200名学生参加了开学典礼。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从此点燃了星星之火,这也标志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恢复初创的时期。
同年8月11日,西安市政府发布了《西安市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办法》,这是我省出台的第一部民办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在此期间,除了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创办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外,1987年,丁祖诒先生辞去了公职,租赁了一间教室开始了西安翻译学院艰难的起步。西安摩托车修理学校(今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乡镇企业大学等一大批学校相继诞生。据统计,这期间各级教育部门共批准教育机构38所。同年,西安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了西安逸仙业余大学、西安兴华自修大学、西京会计自修大学、西安企业管理自修大学、西安市二经外国语业余培训自修大学高等教育辅导性质的培训机构,以业余培训为主。
1984年-1990年,陕西的民办高校和机构分属原省高教局、省教育厅和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及西安市教育局管理。1990年,省教委成立,开始对民办学校实行归口管理。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力量办学的规章、制度,对全省社会力量办学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 领先全国快速成长
1992年-1996年,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1992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陕西民办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阶段,全省民办高校急剧增加。
据业内人士回忆,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社会办学火爆、学校一天一所。1993年,全日制民办高教机构达到了101所,另有业余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0多所,陕西民办教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当今具有较强实力的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三资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等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学校数量多、办学层次多、举办单位类型多、办学者年富力强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特点。这批新生力量的注入为以后陕西民办高校的腾飞进行了人力资源储备和办学经验积累。在校学生主要以高考落榜生为主,实施全日制自考助学。多年后,事实证明,陕西高校在21世纪初能走在全国前列,正是这一阶段厚积薄发的结果。
1996年陕西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成为全国较早立法的省份之一,为确保民办高教的地位、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1996年,获国家教委批准,我省开始实施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是继北京、上海、辽宁之后的又一省份。这为陕西民办高教发展带来新机遇。
规范 依法治校发展期
1997年-1999年,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规范发展期。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民办教育由混沌状态向清晰状态演变的催化剂。
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教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维民老师回忆,国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初稿正是1993年在西安召开的第五届社会力量办学协作会议上提交的《民办学校条例》。这一阶段,全省通过第二次换发《办学许可证》等工作,对民办高校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注销了陕西炎黄文化进修大学、陕西秦岭科技培训大学等办学机构。同时,对具备办学条件、具有影响力、具有发展前景的办学机构进行了受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高新科技学院、西安海棠学院等经过审批成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时期,不少学校开始圈地,建设自有校园,“校舍就是生源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陕西高校最终能走在全国前列,因素之一就是认识到办学到一定阶段,硬件先行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跨越 全面稳步迈进学历教育领域
2000年-2003年,陕西民办高校进入了稳健发展期。2000年,是我省民办高校获得实质性发展的一年。我省在全国第一个获得由省政府审批高职学院资格。
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说,2000年,批准成立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和西京学院为高职院校,使得我省从1996年一直申请成立实施学历教育的愿望得以实现,对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此期间,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西安三资职业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等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2003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同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成为全国西部12省份中唯一具有本科资质的民办高校。我省民办高校数量达到12所,在全国名列前茅。改变了陕西以自考和学历文凭试点为主的格局。陕西高校全面迈进学历教育领域。
2002年开始,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和西京学院的升格本科学校申报工作开始有序进行。
转型 民校迈向质量型竞争
2004年开始,陕西高等教育整体实现了质的飞跃,开始全面向提高办学层次冲刺。
这一年,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和西安东方亚太职业学院晋升为高职院校,陕西实施学历教育的高校达15所。2005年,陕西民办高教再次传出喜讯,教育部审批了16所民办本科层次的院校,我省有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4所民办高校名列其中,占到全国新批数量的1/4。那一年,全国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民办本科院校共有25所,分布在16个省份,加上2003年升本的西安培华学院,我省本科院校占全国民办本科院校总数的五分之一,列全国首位。
2007年,西安培华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民办院校升本、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等标志性事件,更进一步提升了我省民办高校在全国的影响力。使得民办高校生源结构开始向以国家统招生为主转变。升本、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取得,这些新的标志性起点之后,也给陕西民办高教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至2007年底,我省有民办高校17所,其中本科层次的学校7所,高职层次学校10所,高教自考助学机构20所,共有在校生23.7万人。
2008年,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升本,使得陕西民办本科高校达到七所,陕西民办高校整体办学层次再度提高。陕西民校开始从数量竞争迈向质量型竞争。截至2008年,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共43所,陕西民办本科占了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六分之一。
2008年4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我省 2008年4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我省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和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等独立院校,正式成为民办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独立院校的归口管理,标志着独立学院的“身份”界定更加明晰,管理也更加规范。
2009年5月,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学院、西安交大城市学院等九所学校在陕的全部或部分计划进入二本招生。陕西民办本科高校的“高调举动”,再次让全国考生刮目相看。这也意味着民办高校招生录取的门槛越来越高。这也标志着陕西民办高校开始二次质量腾飞的跨越。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省民办院校有固定资产总值超过了70亿元,17所民办普通高校共有在校生近20万人。
本报记者 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