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不仅留下了秦兵马俑、唐大雁塔等建筑奇迹,今天又成为我国现代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就诞生在这座高校如林的文化名城,是新中国第一所以提高女性文化素养为己任,致力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为新世纪女子的广泛参政、参与社会文化、经济活动奠定基础为目标,并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女性高等学府。
志存高远,创女子高等教育之先河
培华女大始建于1984年,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初期创建最早的民办大学之一。十几年来,校长姜维之硬是凭着一股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热情,以他人少有的魄力,克服种种困难,使女大从无到有,从寄人篱下到具有一定规模。现今,学校已建成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校园。其中,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综合教学大楼,融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图书阅览为一体,红外线语音室、多媒体服装设计室、服装工艺室、电脑广告设计室、暗室及英语听力训练调频电台等各专业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实习场所,为学生开辟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园地。今年,占地170亩的第二教学基地业已投入建设,主体教学楼在暑假开学前可以交付使用。学校也从原来的3个专业发展到现在拥有中文系、财经系、艺术系、计算机系、外语系、法学系、电子系、成人教育学院及培华职业技术学校等七系一院一校共二十个专业,各类在校生近4000人,专兼职教师256人,其中任课专职教师的高职比达35%以上。截至目前已为国家培养计划内毕业生3000多人。
1984年,在陕西省政协的提议和支持下,姜维之与他人合作创办了培华女大。要办一所民办大学,难度更可想而知。当时年已57岁的姜维之教授却知难而上,抱定了把20多年“右派”生涯所耽误的大好时光追回来,把20年损失补上的决心。用姜校长的话说,培华女大的成立,是30年代邵力子先生等一大批著名爱国人士所创办的培华职业女中的恢复和发展。这个恢复和发展,为受教育水平偏低,就业相当困难的女子开辟了一条成就事业的道路。姜校长在40年代后期到培华任教,1952年,年仅25岁的姜维之,以其出色的管理才能当上了这所学校的校长,成为当时陕西省最年轻的中学校长。4年之后,学校迁往东北并改名为长春统计学校,姜先生任副校长。20年的风雨造就了他刚强、坚定、自信的性格,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企养教,产教结合硕果丰
办学,首要的是经费。姜校长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开拓了一条“以教带企、以企养教、产教结合、两手都硬”的路子。
建校伊始,培华女大就严格遵循“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办学宗旨,面向世界,勇于探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相继办起了“西安培华城市信用社”、“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培华科工贸公司”3个经济实体。与此同时,姜校长还广交社会各界朋友,争取支持和帮助。迄今为止,先后有日本、德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70多个友好团体来校参观访问和交流。加拿大驻华使馆为学校捐赠了一套小型图书馆设备;原全国政协常委、培华女大名誉董事长傅学文女士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进取,将自己平生节衣缩食积蓄的6.5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了“力学”奖学基金;香港爱国人士李纳广先生为学校建设无偿捐资200万元。社会各界的帮助为培华女大的壮大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为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
至此,姜校长先后筹措6000多万元,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西区买进近3万平方米的土地,建造了设计新颖、风格别致的培华新校舍。现在,培华女大拥有116亩新校园,综合教学大楼1.8万平方米,再加上职校教学大楼及开发区的商住小区,总建筑面积已逾7万平方米,比1993年扩大了2.3倍,形成了累计资产达2亿多元的多元化教学产业。身为校长又兼任实体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姜维之先生,不但是教育家,同时也是实业家,但他始终只拿校长的一份工资。
办学严谨,形成高效率教学管理模式
多年来,培华女大不断吸收中外高等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并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从内部分配制度入手,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用人上,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行了以“严格三定、实行两级聘任”为主要原则的聘任制和合同制,由校长直接聘任各处、室负责人,然后由各部门负责人根据定编、定岗情况优化组合本部门工作人员,有效地把人、岗、绩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聘任制为主的多层次、多规格、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
在分配上,学校实行“勤绩挂钩、拉开差距、奖惩分明、逐步提高”的制度。建立了国家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的结构工资制。这种权、责、利充分结合的分配制度,从横向上按职务和业绩形成了分配差距,体现了职工个人收入与职责、能力挂钩的原则;从纵向上根据每个人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出勤情况拉开分配差距,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时,学校对教书育人和教学科研中做出突出成绩者及在学校发展中做出贡献者给予重奖、特奖,以激发全体教职工扎根培华、为培华做贡献的积极性。为使这些改革落到实处,学校逐渐完善了相应的考核和评估制度,并将考核评估的结果与职务、职称晋升及校内实绩津贴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能者上、劣者汰、优劳优得的原则。
近年来,姜校长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形势教育与传统教育相融合,专业队伍和党政工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全面经常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在中国革命史教师任晓燕的建议下,培华女大的学生走出课堂,到延安窑洞实地考察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奔赴蓝田县,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深入山村,在简陋的农家院落,或手把手地教村民服装裁剪,或普及计算机知识。
在办学中,由于学校严格、科学的管理,姜校长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历届毕业生全都被用人单位录用。1998年,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执行“浮动学制”,对本校二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者可转入相应院校的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学习。其中开设时间长、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管理规范的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今年4月已被省教委批准在校内设置“专升本”班,进行本科教育。1999年,省教委还将培华女大定为陕西省英语四、六级考试设点单位,成为陕西省惟一获此资格的大专层次的普通高校。
再接再励,明天会更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姜维之校长以其卓越的办学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几年来,他先后被授予“西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老有所为”精英奖、“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面对荣誉,姜校长淡淡一笑:荣誉属于为培华女大做出贡献的人们。
当问及培华女大未来的发展目标时,姜校长踌躇满志: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学校将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拓宽专业口径,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学校办成多学科协调发展,高质量、有特色、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高等学府。
学校的对外交流十分广泛。1987年,学校与日本京都成安女子大学缔结为友好学校,相互开展校际交流,并从1991年起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日本留学;1999年学校又与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签订了派遣留学生的协议。同时,培华女大正积极探索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经济实体携手,实现远距离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加强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为学生开辟一条更为广阔的通向世界的道路。
西安培华女大成功了,姜维之校长成功了。但他不会停止,因为民办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李 婧 劲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