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培华 > 正文
媒体培华

科技日报:独辟蹊径育英才

日期 : 2000-08-08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记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姜维之教授

□特约记者王如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陕西一直以“教育大省”闻名全国。改革开放后,陕西省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在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已形成了陕西民办大学的群体优势,成为陕西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一支很有发展前途的生力军。7月7日,《人民日报》配发“编者按”,大篇幅报道了陕西民办大学的群体优势,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随着陕西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也涌现出了许多闻名海内外的民办教育家。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姜维之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始建于1984年的民办培华女子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以提高女性文化素养为己任,并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女性高等学府。16年过去了,培华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特意载选了特约记者王如采写的长篇通讯《独辟蹊径育英才》,以飨读者。

6月16日,在陕西省教委主任刘炳琦的大力推荐下,记者与《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同行们踏进了培华女大,见到了声名远扬的姜维之校长。然而一见面不免有些失望:姜校长既没有国办大学校长之儒雅,更缺乏大多名人之倜傥,他的左眼已完全失明,右眼也仅有0.4的视力。寒暄过后,姜校长开始陪同我们参观学校。从学生宿舍到学生食堂,从微机室到图书馆;从赵朴初所题校名到社会各界对培华的支持,一路上姜校长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看得出,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校长对培华充满了感情。在陪同我们参观的过程中,他更多地是描述着培华的发展历程,而很少提及个人的遭遇和创业的艰辛,这不禁让我们对他油然而生敬意。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从72岁高龄的姜校长身上几乎找不到古稀老人的痕迹,他声音洪亮,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并始终在第一线摸爬滚打……

身先士卒创建女大

作为西安培华女大校长,姜维之的一生与培华结下了不解之缘。1926年9月,他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从小聪慧好学。从事丝绸生意的父亲经营有方,家中比较殷实,父亲希望子承父业,可姜维之却偏偏对教育一往情深。1949年6月,他毕业于陕西支行农业专科学校农业经济系。西安解放后,姜维之即执教于西安培华女子职业学校。这所学校是由国民党爱国将领邵力子及夫人傅学文、杨虎城及夫人谢葆珍资助创办的,当时颇有名气。由于工作出色,1952年,25岁的姜维之以其出色的管理才能出任该校副校长,成为陕西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1956年,学校迁往东北并改名为长春统计学校,姜维之仍任副校长。1958年,正当他宏图初展之时,由于向上反映了教职工生活上的困难问题,一夜之间便被无端戴上“右派”帽子,下放到农场种地。在那风风雨雨、艰难坎坷的凄苦岁月里,姜校长干起了挖地、修渠、拉大粪的工作。他身受各种屈辱,却始终刚直不阿。当妻子悄悄抹泪时,他反倒来劝慰她:“我也不是纸糊的,受点委屈算什么!”面对丈夫的凛然正气和坚韧意志,妻子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安慰,从此她对丈夫更加理解和信任。姜维之的工资没有了,全家六口人每月只有25元的生活费,妻子只好将四个孩子锁在家中装鞭炮眼儿,自己则外出给别人缝衣服。就这样,一家人的生计还是难以维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姜维之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请求能让妻儿回到西安。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姜维之的妻儿如愿以偿地回到了西安,而姜维之则留在老家继续改造。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翌年姜维之得以彻底平反,并恢复了工作。

百般磨难,并没能改变姜维之对教育的一片痴情。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年的风雨造就了姜维之刚强、坚定、自信的性格,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在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关怀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984年7月26日,姜维之终于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女子大学———西安培华女子大学。他在校长就职演说中的第一句话是“我是给大家来当勤务员的”。确实如此,每当职工遇到困难,姜校长朗朗的笑声就会荡漾在那里,从而使广大职工心中涌动着一股巨大的暖流。而对于学生,姜校长更是关怀备至。学校规定:对于那些来自于商洛等贫困地区的学生,学校除免学费外,还每个月给每位贫困生补贴100元……

培华女大的建立,对破除旧的习惯势力,提高妇女地位,调动广大妇女广泛参政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自培华女大成立之日,就备受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50多家媒体先后对培华进行了报道。值得强调的是,培华是陕西唯一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大学,严格按高考分数线录取,学生全都是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考生中录取的,录取的考生均达到第三批高校录取分数线。学生毕业后与公办大学待遇一样。所不同的是:公办大学经费由国家拨款,而民办大学经费则全部由学校自筹解决。按物价局规定,培华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数目非常有限。培华实行的收费走读、毕业生择优推荐及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要比国办高校的收费、不包分配等改革举措整整提前了十年……

以产养教 产教结合

办学,首要的是经费。培华成立了,但办学经费却严重短缺。面对困境,当时已57岁的姜校长没有气馁,而是开动脑筋、积极进取、知难而上,他抱定了要把20多年“右派”生涯所耽误的大好时光追回来的决心,硬是凭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年的学生恳切求援。培华早期培养出一批财经干部目前大多在领导岗位上,对他们的老师,学生们都能慷慨相助。于是一年四、五十万元的资金陆续从四面八方投入到培华的发展资金中。可是,有限的学杂费和四处得来的有限资金,使姜校长在资金使用上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他深切地感受到这不是学校发展的长久之计,必须想方设法让培华在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

此时恰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给了姜校长很大启发: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只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凭着超人的智慧和胆识,姜校长独辟蹊径地开拓了一条“以教带企、以企养教、产教结合、两手都硬”的办学之路,他以自己的经验创办了培华城市信用社、培华科工贸公司和西安通达房地产开发公司三个经济实体,实现了以校办企业养校的设想。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把实体办好,又不致耽误教学工作,姜校长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从学校到实体,从实体到学校,每一环节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扎实细致、一丝不苟地对待。这期间姜校长自己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路,熬了多少夜,加了多少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培华经济实体两年后终于有赢利。有了自己的“摇钱树”,便从根本上缓解了培华的经济紧缺困难。对此,姜校长并没有满足。除了实体挣钱外,他还以自己办学的执著和个人人格的魅力广交社会各界朋友,为学校争取了多方面的支持。迄今为上,先后有日本、德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70多个友好团体来培华参观访问和交流。加拿大驻华使馆为学校捐赠了一套小型图书馆设备;原全国政协常委、培华女大名誉董事长傅学文女士将自己平生节衣缩食积蓄下来的6.5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了“力学”奖学基金;香港爱国人士李幼广先生为学校建设无偿捐资200万元人民币……“心存振兴励壮志,信守滴水能穿石”。就这样,姜校长先后筹措6000多万元,并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购买了120亩的土地,建造了设计新颖、风格别致的培华新校舍。如今,首期综合教学大楼1.8万平方米,两座七层学生公寓面积1.6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兼礼堂3000平方米,再加上职校教学大楼及住宅小区,使学校总建筑面积达8.5万多平方米,形成了累计资产达2亿多元的多元化教学产业。今年,占地170亩的二期校舍建设工程———第二教学基地业已投入建设。至此,当过20多年“右派”、身心遭受过巨大摧残的姜维之校长,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资本积累,终于使学校从原来的没有校舍发展到拥有占地300亩的大校园,终于独挡一面地擎起了培华女大这面中国民办大学的鲜艳旗帜!

然而就在培华经济实体刚刚起步之际,姜校长却由于劳累过度导致左眼失明。面对刚刚起步的培华企业,姜校长意识到自己还不能停歇,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事等着他去处理,他唯有破斧沉舟豁出去,哪怕付出健康和生命。十年动乱,他被下放劳动,有劲无处使。改革开放后,政策好了,科学的春天到了,他成了培华校长,更应“不待扬鞭自奋蹄”!他把几年的工作,一个接一个的重任,已经在人生的时间表上排得满满的,他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夺回昔日失去的每一分钟。尤其是他左眼失明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