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面对新入职教师占比高、学生增速快、实践资源紧缺的挑战,新闻传播系“双循环”驱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内循环聚焦校内实践教学环节,10名高级职称教师对55门理实一体课、实践课、专业集中实践课实施“目标—过程—成效”闭环监控,实现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质量闭环管理,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由2024届的3篇提升至2025届的15篇。外循环联动12家传媒类企业和机构,共建基地,邀请行业企业导师进课堂。通过赛教融合,AI赋能课程,师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近40项,1名同学获评校级“优秀实习生”,学生实习作品点击量破百万。体系运行后,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内循环+外循环”协同作用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范式。
二、案例背景
新闻传播系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压力”下,实践教学面临三大突出矛盾:
第一,师资结构失衡。全系授课教师中,15名教师为2022年后新入职,11名教师为助教,普遍缺乏行业经验与课堂掌控力;学生人数从2022年的355人增至2024年的945人,实际生师比骤升,导致“小班”变“大班”,个性化指导被稀释。
第二,实践对标不足。原有实践教学评价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标程度低,毕业设计优秀率低,学生作品同质化、低质化问题突出。
第三,资源协同断链。校外12家实践基地项目与课程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建立有效关联;AI、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内容未能系统进课堂,造成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错位。
针对上述痛点,新闻传播系以“双循环驱动”理念重构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内循环”夯实过程管理。组建由10名高级职称教师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小组,关注师生课堂互动、阶段性作品等指标,对新教师实践教学进行持续监控,近一年内新教师实践教学胜任率大幅提升。
二是“外循环”链接行业资源。与陕西创享未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行业企业机构共建共研岗位能力清单,把直播运营、AIGC短视频等真实任务嵌入《数字音视频编辑》《新媒体活动策划与组织综合实践》等课程;实行“双导师”制,行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作品。
三是“赛教融合”激活创新动能。将“新发展陕西范公益广告大赛”等赛事标准转化为课程评分细则,优秀作品直推省赛;《新闻编辑》《新媒体编辑》等课程引入AI工具使用内容,学生运用可灵等AI工具创作的《长安奇幻夏日》等短视频受到长安区融媒体中心等行业企业认可。
四是“校企沟通”持续改进。阶段性收集企业评价,动态修订课程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新增“短视频运营”“AIGC内容生产”等内容。毕业设计优秀率升了400%,其中1名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超1.5万,1名学生获评校级“优秀实习生”,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增长42%。
通过内外双循环协同,新闻传播系在师资、课程、基地、评价四条主线上实现质量闭环,构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范式。
三、创新举措及主要成效
过去的一年,新闻传播系围绕“生多师少、质控缺位、资源割裂”三大痛点,以“双循环”驱动理念系统重构实践教学质量改进体系:校内打造“引导—课程”内循环,校外构建“校企—赛教—基地”外循环,两条循环在课程目标、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三条主线上动态咬合,形成“目标共定—过程共管—成果共评—改进共享”的可持续质量生态。一年来,该体系运行带来的新变化、新感受可用“四个看得见”概括。
第一,看得见的跃升:从“管理”走向“治理”
课程目标达成度实时可视。充分发挥蓝墨云班课的作用,课堂签到、阶段作品、导师评分等实时可供质量监控小组查看与指导,学生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实时可视。以《数字音视频编辑》为例,课程目标之学生能独立完成短视频制作达成率从期初到期末有大幅提升。
毕设优秀率大幅提升。通过“双导师”机制,2025届毕业设计优秀率比2024届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多名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社交媒体阅读量均超1.5万。
学生竞赛获奖“量质双增”。过去的一年,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近40项,获奖等级及总量大幅增长。同时组织学生参加2025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2025中国好创意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共提交作品37个。
优秀教师示范带动,加速新教师成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新闻传播系7位骨干教师获学生评教“优秀”,优秀率较上学期增长75%。本系随即组织7位优秀教师通过听评课的方式指导新教师,15名新教师课堂满意度有了较大提升,有效验证“以优带新”机制的示范放大效应。
教材质量同步纳入监控。2024-2025学年下学期27门课程中,24门完成教材征订,3门(含2门专业实习课)实行自编讲义+数字资源替代;马工程教材100%到位。优选教材选用率80%,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第二,看得见的课堂革命: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
AI赋能课堂教学。课前学生用AIGC工具生成作品;课中教师以真实项目为牵引,师生共做“问题切片”;课后学生主动思考课堂所学,借助AI,完成作品个性化提升方案。《新媒体编辑》等课程借此将学生作品同质化大大降低。
场景化教学全面铺开。在楼观台、永兴坊等6个景区开展“移动课堂”,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现场在景区进行直播,直播间互动氛围好,学生直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第三,看得见的师资蝶变:从“单师作战”走向“双师协同”
行业导师进课堂。10名行业企业导师进课堂,带来账号运营和短视频制作等真实项目10余项,均直接转化为课程任务。企业导师腊林涛与我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的真实项目点赞量破百万。
教科研反哺教学。教师与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开展“陕西公益广告大赛助力区域广告产业发展推广应用”等横向课题,课题经费累计83.4万元,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广告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践模块。
第四,看得见的发展后劲:从“一次性改进”走向“可持续生态”
质量体系“自我进化”。建立“年度复盘—及时诊断—标准升级”三级循环,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增强化短视频运营、AIGC内容生产、直播三大模块,课程地图与岗位能力模型匹配度大幅提高。
文化认同全面升温。学生从“完成作业”转变为“运营账号”,教师从“害怕被听课”转变为“邀请听课”,形成“人人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师生共同感受。学生说:“以前做作品是为了交作业,现在是为了让用户点赞,数据实时反馈让我们像在游戏里打怪升级。”助教说:“有了导师,我感到自己不是在单打独斗,而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就有人可以帮我。”
“双循环驱动”让质量改进成为日常教学呼吸般的节奏,也让我校新闻传播系在师资薄弱、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跑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四、案例推广的价值
“双循环驱动”实践教学质量改进体系立足民办高校“生多师少、资源有限”的共性困境,以低成本、高复用、可视化的方式,打通“课程—实践—竞赛—就业”全链路质量闭环。其核心经验可概括为“二可移植”:一是机制可移植——以“督导+蓝墨云”实现过程数据实时监测,任何院系均可依托现有教务系统快速嫁接;二是资源可移植——校企“校企基地+企业导师”模板已覆盖非遗、文旅、直播等多元场景。运行实践以来,学生竞赛获奖大幅增长、毕业设计优秀率提升12个百分点,验证了体系的普适性与有效性。面向未来,该体系将强化AI赋能,为更多同类高校提供可快速落地、可持续进化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范式。
获奖等级:“维之质量文化奖”一等奖
申报类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
负责人:梁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