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优秀案例】深化学习“维之精神”、建立班级“一生一策”

发布日期:2025-10-11    浏览次数:

一、案例简介

法学2304班“姜维之班”创建以来,学业导师协同辅导员,围绕立德树人、姜维之先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精神,狠抓学业与能力。其中核心举措包括:狠抓学风,严管课堂,到课率超98%,前排率90%;对后进生“一对一”帮扶、“学霸带潜力生”,班级大一平均分80.97,年级第一,前十占2人;推行“无手机课堂”,笔记作业严查,核心课通过率提升等;主题班会融入奉献祖国、“姜维之精神”、培华校训等内容;读书分享常态化,阅读率增50%。

另外鼓励考证,综合通过率超70%。指导模拟法庭、辩论赛,班级60%以上参与,获校辩论赛冠军、模拟法庭亚军等。组织社区普法,服务800+人次,获评优秀志愿项目,志愿总时长800+小时。

最终,连续两年获“五四红旗团支部”和“先进班集体”,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百余奖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案例背景

当前推进学业导师工作、进行学生学业水平提升过程中核心矛盾在于学业水平分化、高阶成果不足及动力转化难题。解决路径聚焦于精准干预学业风险+系统孵化创新能力+文化驱动自主成长,推动学生从“被动达标”向“主动卓越”转型。具体阐述如下:

(一)实际问题

一是学业发展不均衡:少数学生因基础薄弱或自律性不足,面临课程压力,学位授予率存在潜在风险。

二是高阶能力培养瓶颈:高等级竞赛(如模拟法庭国赛、学术论文)尚未取得突破性成绩;学术论文发表与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能力不足。

三是社会实践转化率低:部分实践活动停留于浅层参与,未能有效转化为专业认知或学术成果;部分学生依赖导师督促的“被动进步”,缺乏自主发展的持续驱动力。

(二)针对性解决措施

一是深化分层学业帮扶:延续“一生一策”机制,强化“学霸-潜力生”互助小组的朋辈辅导作用;针对挂科率高的核心课程(如法理学、法律逻辑),开设专题辅导讲座与答疑工作坊;对绩点预警学生启动“学位强化辅导机制”,联合任课教师精准干预。

二是构建竞赛与创新能力提升体系:实施“潜力学生培养计划”——低年级选拔苗子,系统开展模拟法庭训练营、学术写作工作坊;引导学生从志愿服务中提炼现实问题(如社区治理法律需求),转化为调研报告或竞赛项目,推动成果孵化。

三是强化实践与专业认知融合:要求学生在普法、法律援助后提交案例分析或政策建议报告;将实践活动与学术竞赛(如法律征文赛)选题挂钩,促进“实践-研究”闭环。

四是激发内生发展动力:邀请优秀校友分享职业路径,结合法学前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奉献祖国、“姜维之精神”与个人发展规划绑定,塑造“追求卓越”的班级文化,减少被动依赖。

、创新举措及主要成效

(一)创新学业管理模式:数据驱动的精准帮扶

一是三级联动机制:首创“学业导师-班委-舍长”三级管理体系,实现网格化覆盖。

成效:实现课堂到课率98%以上,前排就坐率90%,“抬头率”显著提升。

二是“一生一策”精准帮扶:深度诊断学业困难成因(方法、时间、兴趣),联合辅导员、任课教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成效:大一学年班级平均成绩达80.97分,位列年级第一,年级前十占2人。针对预警学生“一对一”谈心,有效遏制滑坡。

三是全过程学业督导:创新采用随堂听课、作业质量检查、小组案例分享等方式。

成效:作业提交率100% ,核心课程通过率稳步提升。

(二)浸润式学风建设:精神引领与习惯养成

一是“姜维之精神”主题化:开展“弘扬姜维之精神,争当法学先锋”系列班会10余场,将“勤学、善思、明辨、笃行”内化为班风。

二是“无手机课堂”与深度互动:推行“无手机课堂 ”倡议,组织民法学、刑法学等核心课程专项答疑。

成效:营造零干扰学习环境,保障课堂专注度。

三是“学思践悟”平台构建:推动读书分享会常态化,班级阅读率提升50%;班级公众号发布学风建设、案例评析文章15篇。

成效:形成“阅读-思考-写作-分享”良性循环,强化专业认同。班级连续两年获“五四红旗团支部 ”(2023-2025)及“先进班集体”称号。

(三)竞赛与实践能力:系统性孵化创新人才

一是技能证书全员推动:鼓励全员报考技能证书,提供资源支持。

成效:技能证书(普通话二甲、计算机二级等)报考率达90%,综合通过率超70%。

二是竞赛指导专业化:组建模拟法庭、辩论赛专项指导团队,开展法律文书写作、法庭辩论等培训20余次。

成效:竞赛参与覆盖率超60%,斩获校辩论赛冠军、模拟法庭亚军、全国法律征文赛奖项3项。

(四)实践项目品牌化:创新设计“青春与法同行”社区普法项目。

成效:覆盖5个社区,服务群众超800人次,获校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班级志愿总时长超800小时,法律服务中心值班率100% 。引导学生将实践问题(如社区治理法律需求)转化为调研课题。

(五)多维激励与全面发展:德法兼修显

成效:1.“以奖促学”成效斐然:班级累计获各类奖项100余项。其中游世梅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游世梅、胡宗杞获“五育并举”先进个人,吴宸宇助力校队获全国女子高校足球邀请赛冠军。

2.“知行合一”平台拓展:推动“全员运动”,班级PU第二课堂均分达150+,实现学业与素质双提升。

(六)创新总结与核心数据亮点

工作维度

创新举措

核心数据成效

学业管理

三级联动+“一生一策”精准帮扶

到课率>98%,平均分80.97(年级第1)

学风建设

姜维之精神主题化+“无手机课堂”

作业提交率100%,阅读率↑50%

竞赛实践

专项团队指导+品牌化实践项目

技能证报考90%,竞赛覆盖>60%,服务800+人次

综合荣誉

“以奖促学”激励体系

班级奖项100+项,连续两年“五四红旗团支部”

(七)后续创新方向

一是深化“分层分类”指导:针对薄弱课程(如法理学)开设辅导讲座,对绩点预警学生强化干预。

二是构建“潜力学生”培养链:低年级选拔苗子,系统化训练(模拟法庭训练营、学术写作坊),突破高等级竞赛瓶颈。

三是激活内生动力机制:通过“双师同堂”(职业规划+专业课程)、优秀校友案例,引导学生将“被动进步”转化为自主追求卓越的行动。

学业导师在“姜维之班”创建中,成功扮演了思想引航者、学业设计师、能力锻造师与成长守护者的复合角色。通过数据化、精细化、品牌化的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学业竞争力和实践创新力,为培养“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推广的价值

深化学习“维之精神”、建立班级“一生一策”的工作模式成功构建了集“思想引领、学业督导、能力锻造、问题解决”于一体的全链条学业导师工作体系,有效激发了学生内驱力,显著提升了育人实效(体现在学风、成绩、竞赛、实践、集体荣誉等多维度)。其精细化、系统化、文化浸润与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可以为西安培华学院各院系强化学业导师制度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范本。

获奖等级:“维之质量文化奖”二等奖

申报类型:学生学业水平提升

负责人:裴文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