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培华

最新新闻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培华 > 正文
媒体培华

西安日报:画笔为媒 绘出中英艺术碰撞新图景

日期 : 2017-05-10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此次展览为中外学子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记者 雷伟东 摄)
 

 

  ■记者 蒋黛

  5月2日至9日,西安培华学院现代艺术馆内,一场特别的美术作品展如期举行。展出的美术作品虽然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却是跋涉了千山万水才来到西安——它们是英国威尔士地区Crickhowell学校美术预科生的绘画作品。而带着这些学生作品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是Crickhowell学校的艺术顾问、英国雕塑艺术家罗宾·马丁(Robin Martin)先生。作为“西安人的老朋友”,Robin所带来的不仅仅是49幅学生画作,更将是一次中英艺术教育的近距离交流与观念碰撞。

  49幅美术作品 漂洋过海来西安

  色彩饱满的花鸟鱼虫,造型奇异的动物;风格阴郁、色调沉重的煤矿井塔,乌黑的鞋子和手套;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自我写真;很难用语言描述其中的线条和几何图案……美术展上,这些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虽然作品的创作者都只是高中美术预科学生,每幅作品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传递出的强烈个人风格和天马行空创意,却着实令人惊叹。与此同时,每位学生都在作品旁边写下了详细的创作过程,只要仔细阅读,便能窥到学生在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威尔士地区的煤矿业十分发达,Crickhowell学校的学生当中,很多人的父辈,甚至祖父辈都是矿工,有些孩子就在矿区长大,那里特有的灰蒙色彩伴随着孩子们的整个童年。”在一幅名为《How Green Was My Valley》(青山翠谷)的画作前,罗宾·马丁充满感慨地向记者介绍道。《How Green Was My Valley》原本是英国的一本畅销小说,以一个矿工家庭孩子的视角,描写十九世纪末英国威尔士朗达峰矿区的生活。与之类似的是,这幅画作的内容,同样是矿区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名为《青山翠谷》,但画中的色调无一不是沉重的黑和灰——蒙上厚厚一层矿渣的鞋子,关在笼子里用来测试矿坑内甲烷浓度的鸟,唯一的鲜红色,是矿塔上高大冰冷的钢铁栏杆。“孩子的眼睛是最纯净的,他们的作品都源自最真实的生活,从这幅画里不难看出,矿区生活对他们心灵所带来的压抑和束缚。”

  “这幅画的名字,叫作《From Gradle To Grave》(从摇篮到坟墓)。”说起每幅画的内容,罗宾都如数家珍,“毛毛虫破茧成蝶、鸡蛋孵出小鸡、万事万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而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绘出了这一过程。”虽然创作者只是一个中学生,但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的,是他对于人生的深深思考。

  结缘“一带一路” 中西艺术碰撞交融

  将这些作品从遥远的英国带来西安,并促成这次画展成功举办的罗宾·马丁先生,是Crickhowell学校的艺术顾问,也是一位英国雕塑家。交谈中,自称“西安人的老朋友”的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来西安了。“第五次,还是第六次?”他笑言次数并不重要。而谈起自己初次和这座城市结缘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

  2009年,来西安旅行的罗宾居住在城墙根的一家青年旅社,闲来无事沿着顺城巷闲逛,偶遇了一家画廊的老板。虽然罗宾不会说中文,画廊老板也不怎么懂英文,但这并没有妨碍两个人比画着“聊”得热火朝天。通过这位画廊老板,他结识了一些西安本土的艺术家,并和他们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在西安朋友们的带领下,罗宾前往位于铜川的陈炉古镇游览。在这里,古朴大气、精美绝伦的陶瓷作品,古镇灼灼不息的瓷窑炉火令他流连忘返,西方的艺术思维和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碰撞,产生出了新的火花。在中国艺术家的帮助下,他先后创作了多件青铜雕塑作品,其中一些收藏在榆林“沙漠之花”博物馆,还有一些被本地的艺术爱好者收藏。

  “很多西方国家的人和我一样,对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无比向往。来到西安后才发现,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引人注目的文化魅力。”罗宾告诉记者,第一次来西安并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后,他对古丝绸之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之后,我又乘坐火车,去了很多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此外,我年轻时还曾在印度居住过几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英国更是这一战略的积极响应者和参与者。”罗宾说,如果有机会,自己很想完整地再走一遍丝绸之路,创作出更多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作品。

  推动民间往来 让艺术创意持续传承

  “对于我们而言,罗宾已不仅仅是朋友,而是更多充当着‘使者’的作用。”采访中,陕西省文化交流中心联络部部长苗欣告诉记者,近几年来,罗宾始终致力于推动中英民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从2012年起,他先后多次来到西安,和省文化交流中心及威尔士孔子学院合作,促成陕西艺术家赴威尔士访问的行程。此后在他的推动下,西安与威尔士的艺术家互访,已成为了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常态化交流。户县农民画、雕塑、古琴、太极拳、书法……在罗宾、苗欣和他们团队的合力促成下,一批又一批陕西本土的艺术家和威尔士建立了对话,也让威尔士人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罗宾的家乡Crickhowell是个小城镇,那里几乎没有中国人,更没有人能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苗欣说,艺术家们到达威尔士后,在当地的老年俱乐部进行表演,几乎去遍了当地的学校,为孩子们演出、讲课。苗欣告诉记者,此次Crickhowell学生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能来到西安展出,就是因为这些画作给出访的陕西艺术家带来了很多震撼:“大家都惊异于这些作品的创意和艺术性,很难相信它们是出自高中生之手。”在他们看来,这些英国孩子的绘画作品中,有太多中国学生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闪光点。“因此我们才委托罗宾将它们带来西安,在培华学院的画展结束后,还将赴西安航天中学继续进行展出。”苗欣说,自己希望这些画作能成为两个地区的孩子之间精神沟通的桥梁,培养孩子们发现美的眼睛和表达美的能力,也期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未来能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擦出更多火花。

西安日报09版

2017年5月10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