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的一天,我的学生来问我:“老师,怎么才能写好对四大名著中人物的分析?”话音未落,许多学生也都附和:“对对,我们在奥语班上遇到了这样的作文题。”真难为了这些为升入重点中学而努力的孩子们,想当年,我可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才写过这样的文章!怎么去给孩子们指导呢?记忆中,我保存至今的大学教材、笔记、作业中应该有一篇得意之作。果然,我找到了对《李尔王》中爱德蒙这一人物的分析。
同时,尘封了许久的记忆也被打开,一页页,一幕幕,竟是那般清晰,那般温馨。
我与培华女大千丝万缕的联系始于1986年的7月,高考之后的我报考了这所只招女生的学校,心中充满了好奇。待9月开学,哇,果真,49位同学全部是女孩子,就连我们的班主任也是位年轻的女老师!在这里,我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三年时光,我们结下了浓浓的同学情谊。
和如今发展壮大的培华学院相比,当年的培华女大就要简陋许多,只有一栋三层的教学楼,然而,我的记忆更多的还是留在这里。
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当年我们学习的校园,情不自禁的,我会抬头看看那栋陈旧的小楼。特别是有一个学期,我们学校租借培华高职的一栋教学楼,每每走进培华校园,我都要在操场驻足,试图寻找曾经的足迹。
在教学楼前,我参加过艺术体操队的训练。“一手位,二手位,三手位……”老师的口令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由于自身条件不够好,我最终没能入选校队,这一经历却是我津津乐道的回忆。
在操场中间,我想起班际排球比赛的情景。那时,正是我国女排辉煌的时期,我们的热情极高,学打排球,举行比赛,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呢。
……
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快乐而自信。
我感谢我的学校!
我们是幸运的,虽然是走读,除了几位本校老师,学校从西北大学、公路学院等大学里为我们聘请了许多老师,因而我们得到的也都是名师的讲授与指导,受益匪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古代文学作品选的任课老师。老师的姓名我已记不清了,可他渊博的知识、温和的语调、认真的态度令我记忆犹新。在我看来难懂的一篇篇古文,经老师的分析、讲解,竟然变得生动有趣,蕴涵丰富;不论是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能够一一解答……我佩服这样的老师。
毕业后,我也如愿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在带班上,给我影响很大的是我的初中班主任曹老师,而在教学上,我则把古代文学作品选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成为他那样的老师,并为此不懈努力着,收获了耕耘的喜悦。
我感谢我的老师!
在培华,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一次体育课,我们要练习跨栏。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在练习,有的顺利过关,有的险些摔倒,轮到我的时候,我害怕极了,觉得一个个栏架不可逾越。我勉强跑到栏前,停下来,凭借着腿长,迈了过去。可这样是无法及格的呀!同学们都替我着急,个子不高的刘西银把我推到一边,说:“你就这样跨嘛。”说着,只见她助跑,跨栏,再跨……轻盈得如同小燕子飞过!我看得出神,慨叹她的矫健。我鼓足勇气跑起来,调整好步子,跨过栏去。好,过了一个,又过了一个……可是,最终,我还是踩到栏板,摔倒了。当我爬起来看到身后的跨栏时,内心充满喜悦,因为,我战胜了自我。
20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总是激励着我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所遇到的困难。
我感谢我的同学!
当得知母校将迎来80年校庆的消息时,我打心眼儿里高兴。记得我们刚入校的时候,学写的第一篇公文写作就是写给教育局申请学校用地的请示,如今,看到高新的校园,再看到位于长安的新校区,我们由衷地为母校的发展而自豪。然而,我心中也有一份失落,那就是“培华女大”似乎已不复存在,我们心中的女大情结却是依然。前几天,我乘车前往培华的高新校区,一上车,我顺口问了司机一句:“去培华女大在白沙路下车近还是在沙井村下?”司机楞了一下,告诉我在白沙路下。坐下后,我才意识到,应该问的是培华学院。我不禁笑了,看来,还是女大在我心里。
姜院长在介绍学院的发展规划时,谈到学院将重新建立女子学院,我感到欣慰,充满期待。
祝福我的母校,祝福我的老师,祝福我的同学!
(本文作者王音泓,86级中文秘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