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学校毕业就踏进了培华的校门,似乎是昨天的事情;记得来培华第一天上班是监考,那天是自己以老师身份出现的第一天,看着教室里很多稚嫩的脸,看着坐在教室里埋头答题的学生,身份的转变,强烈的不敢置信。那是2002年7月的一天。
再次感觉身上这份教师的职责是在后来军训期间,学生与负责军训的老师发生冲突,事关参加“心连心”在“长安县改县设区”的表演的观看资格,我必须出面筛选。记得当时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也哭了,为她们感觉到的不公和委屈,以及寄予我身上的那份信赖,肩上格外沉重。
角色的调整,就在这些泪水和汗水中完成。
很快,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变成了121名学生的辅导员,120名女生和1名男生。管她们的考勤,衣食住行中的很多琐碎的事情,开始婆婆妈妈提醒她们注意安全,开始担心她们的学习状态,思想问题,甚至分享她们的特色食品和她们独特地感情经历。在培华的校园里,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那年,中文系,是培华的第一大系,有着600多名学生,9名老师(包括正副系主任在内)。那年,西安培华学院还叫作“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几乎清一色的女生,笨笨的,乖乖的,机灵的,美丽的,善良的,单纯的,稚嫩的,泼辣的,各色女孩子,聚在这里,开始她们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
那年,我接手管着这个系里由10名学生组成的学生会,没有活动经费,当时的孩子们凭借卖废纸的钱,开展学生会活动。在那个学期末,中文系举办了据说最为成功的“晚会”,清楚的记得那台晚会的名字是《展我风采之迈步新时代—中文系迎新晚会》,还记得那年学校篮球比赛,中文系女篮得到“第一名”,女生相拥而泣,照相的时候我躲得远远,害怕学生看到我哭红的眼睛。那年,我还负责当时的《台阶》编辑部,在当时的院长助理姜波的大力支持下,《台阶》文学社终于成立。还有太多太多……
一个学期下来,大学同学在聚会时惊奇的发现,原本内向的我,变化竟这么大,大胆、干练、独立!是培华给了我锻炼的机会,也是培华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无论做事还是做人!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更是有滋有味,忙碌而充实,当时的系主任方宝森老师,很信赖的让我担任系秘书,一开始大小事情,我都请示该如何处理,他总是很尊重我,先征求我的看法,然后他才告诉事情应该如何办理,逐渐的,他老人家就开始得意于我的雷厉风行,任何同事对于我工作的认可,他都像父亲一样由衷的高兴,他会派我单枪匹马的去市政协安排学生实习,尽管当时安排工作后,市政协的秘书长都认为我也是实习的学生;他也会安排我在重要的工作会议上讲话,尽管我讲话的时候,紧张的憋红了脸,甚至有点结巴;他也会在我工作出现严重失误的时候批评我,但是每次都尽可能的顾忌到我脆弱的自尊,给相关部门打电话道歉,说年轻人还需要多锻炼,请对方多体谅,然后尽量做弥补工作,保证不耽误学校的事情。中文系的学生人数从600多人,增加到93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又增加到了1697人,但是在学校只能算是第四大的院系了,专业也从两个专科专业增加到了3个专科专业,4个本科专业,中文系也变成了新闻传播学院。我也成了专管教学的秘书,懂得了教学规律,为人处世更为成熟一些,工作变得更加繁忙。
2005年,在姜波院长的亲笔批示下,我终于站在了讲台上,开始我的教学生涯,于是在我眼前开始新的起点。西安培华学院在这一年拿到本科学位授予权。
2006年,培华顺利通过了专科的教学评估,而我也成为了专职教师。
2007年,培华的招生异常火爆。新闻传播学院与法学系合并成立了文法学院。
在培华这座神奇的校园里,我的很多第一次,都格外刻骨铭心。
很感谢老校长,几次语重心长地谈话,让我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小女子,认识到了肩上的责任,认识到成人世界的规范与教师岗位的神圣,还有党员的严格标准,现在想来都觉受益匪浅。
很感谢当时的很多的同事,对于我这样初出茅庐的莽撞的同事,给与了莫大的帮助、支持,锻炼与教导。至今还会庆幸,自己毕业后能来培华,因为在这里我感觉自己被信赖,感觉自己有责任做好很多事情,也能做好很多事情;还因为在这里遇到令人尊敬和爱戴的领导,认识了很多儒雅博学的长者,让我透过我的小小世界中看到更远更宽广的领域;同时也感受了他们的包容,感受了他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感受了他们对于教学的严谨,也感受了他们对于培华的那份深厚的爱。当时的自己,每次在中层会议中听到培华将来的种种规划,总觉得遥远而漫长,而今,六年后的今天,培华的蓝图正在慢慢实现,扩大,相信他们看到如今的培华,也和我一样欣喜异常!。
很珍惜和培华共同成长的岁月!也希望我能赶上培华成长的脚步,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强大,与时俱进!
(本文作者常翠岩,培华文法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