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培华 > 正文
媒体培华

华商报:感动培华人物评选侧记

日期 : 2007-05-28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关键人物:

  ●姜维之( 西安培华学院院长、1949年8月进入培华执教,1952年担任培华财经学校校长,年仅25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校长之一)
  ●邱波和帮助他的集体 (西安培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05级会计学本科1班学生)
  ●黄迎迎 ( 西安培华学院2005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 )
  ●程程 (西安培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04级新闻专业3班 ,我省第一位为港台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被中华骨髓库评为“爱心大使”。)

背景资料:

  历时五个月,由中共西安培华学院委员会办公室、西安培华学院办公室主办、院团委承办的首届“感动培华”人物评选活动圆满结束。颁奖晚会于2007年5月21日晚在培华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感动培华”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自强不息、开拓前进、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培华精神。

  一号人物故事:两袖清风 一尘不染下九泉

  在姜维之教授的家里,悬挂了这样一幅中堂: 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下九泉 。 “老校长”姜维之教授这次也被评为了“感动培华”人物,这是“培华人”对这位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立志终身奉献教育事业的老校长爱戴之情最好的表达。在他的身上,凝聚了“培华人”求真务实、勤奋严谨、自强不息精神。

  “老校长”1949年8月进入培华执教,1952年担任培华财经学校校长,此后历任西安财经学校校长、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校长,当年仅25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校长之一。

  在姜维之校长的带领下,培华女大由在外租赁校舍,到1985年成立校办企业培华实业公司,再到1987年贷款600万在高新区征地,盖起了漂亮的教学大楼和教职工楼,2004年又在西部大学城南区建起一座宏伟而美丽的校园——培华学院长安校区。

  23年来,“老校长”坚持“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办学原则,以及“以产养教、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吸引和聘请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职、任教,为培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从一个校区几百学生发展到两个校区24000余名学生,11个院系,64个本、专科专业,成为教学型综合性本科普通高校。为社会各界输送万余名毕业生,很多优秀学子担任了领导职务或成为行业精英,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老校长”也因成绩卓著,贡献突出,被国家教育部聘为中国西部教育顾问。

  没有姜维之就没有培华!就像蔡元培之于北大,张元济之于商务印书馆一样,他开启了一条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路。

  据学生回忆,培华创办初期,那时校长夫人每天在院里给几十个娃娃做饭,姜维之又当老师又当校长,还要当班主任,那时的艰辛如今回味起来却是温馨无比。解放后,许多培华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当时学校属慈善性质,不收学费,在培华就读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 ,他们中许多人成长为国家经济岗位上的精英和国家经济战线上的中流砥柱。

  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的夫人、原国家物资部部长柳随年的夫人、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丞英等一批杰出的女性曾就读于培华。当年的老校友已白发如霜,他们重返母校看望老校长,回忆起当年求学的情景感慨万端。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省有19位厅局级以上领导是培华的校友,8名正厅级干部回母校轰动一时。一些老校友说,老校长的魅力,在于他从教大半个世纪的积淀和人格魅力所在,学生七八十岁了还回校看望校长,这些都是浓浓的“培华情”。

  姜维之校长常说这样一句话: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无私奉献,不索取回报。如今他年届八十高龄,每月只拿3000元工资。但还是用他多年的积蓄设立了“姜维之奖学金”和“优秀共产党员奖励基金”。有人这样评价他:姜维之是一名胸怀坦荡的教育家,也是一名目光敏锐的改革者。


  二号人物故事:身残志坚 他们用真情感动真情


  培华精神融在许多生活的细节当中,在做人的点点滴滴里。

  之前听到了许多关于“感动培华”人物的点点滴滴,见到邱波和帮助他的集体是在学校的办公室里。邱波是培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05级会计学本科1班学生,由于幼时无名原因导致身体行动不便,每时需要借助轮椅来完成日常学习及生活,他的同学卢云华、董超、许雄峰、李四兴、吴高等在这两年时间里听着邱波的“手机呼唤”,不管刮风下雨按时接送,保证了邱波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让他们成为了“感动培华”人物。

  邱波话不多,话语“实在”而且蕴含“感恩”。他说来到培华,遇到现在同学,心里面满是感激和快乐。“能遇到他们是我最大的幸福”;“有他们做好朋友,人生是快乐的。”

  班长卢云华,因为邱波的特殊状况,让他有了成立“助学基金会”的想法。班里的同学也都很热心,平日里有谁需要帮助,大家都会尽心尽力的;董超是个聪明灵气的男孩,班里的团支书,与邱波是同乡。记忆最深的画面是与邱波一起坐火车回家,900多公里、16小时的火车行程,他看到了“一些人”的冷漠,心生感慨。而邱波一路上的行动艰难与意志上乐观坚强却又让他感到了“责任”;许雄峰与吴高均来自浙江。许雄峰的一句话同样让人感动:“帮人就是帮己”。言简意赅,却显现着一种豁达和智慧。很难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20岁的男孩口里说出;活泼的吴高非常喜欢篮球,打篮球遇到的胜利或失败,他都会和队友及时总结经验,以此勉励邱波。

  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见证了这些可爱同学们的毅力和耐心,以及他们身上向上、向善的美好品质,自然而然的被“感动”。他们善良、懂事、坚韧、上进、聪明,展示出了培华学子的风范。

  邱波坚强的意志和强烈求知欲望,探索精神也同样激励着其他人。辅导员张老师说:“这些同学让我放心,我没想到我会遇到这么好的学生,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去做这件事情,感动了我,感动了每一位师生。”

  三号人物故事:笑对生活 贫困和磨砺中成长的优秀青年

  黄迎迎,培华学院2005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8个月大时失去双亲,成为孤儿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还在她小学3年级时,就只身去附近的县城卖自家做的“石头馍”,不管天气如何从不停歇。 为了省钱,她常常不吃午饭,跟晚饭一块凑合。几年下来,西安、兴平、杨陵、宝鸡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她艰难的生活足迹。

  上中学时,她因家庭经济拮据而退学,老师不厌其烦的说服了她的爷爷奶奶让她重回校园。从那天起她便暗下决心:不再花家里的钱,靠自己走完求学之路。 2005年秋天,她揣着自己六、七年打工积攒的3000元来到了培华学院。当她走进院长办公室,姜维之院长满脸慈祥一见面就直夸她有志气,并勉励她好好上学,培华就是她的“家”,学院不会让她因为贫困而失学。黄迎迎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

  为了帮助她,学校领导安排她在学院图书馆工作。一次她在省妇联申请贫困女大学生资助项目时,看到了家境同她一样贫寒的兄弟姐妹,她忽然想为她们做些什么。2006年1月,她成为省妇联招募的一批贫困志愿者中的一员。随后在妇联的帮助下在咖啡厅做服务员,她白天上课 ,晚上工作,偶尔还要去妇联帮助贫困生,为了让她多挤出时间学习,学院领导特批准她可以乘校车上班、上课。几年来,她没有因打工而迟到,没有旷过一节课,学习成绩也排在班级前列。
2006年,黄迎迎获得了“优秀青年”、“优秀社长”以及“社会实践诚信奖”。同年她加入了“北京奥运志愿者”行列 ,成为了“中国教育基金会”的一员。
黄迎迎说:她希望将来能办一所孤儿院。因为自己很羡慕别人都有一个完整的家!有一次,当她看见朋友的母亲给自己的儿子倒了一杯水时,她哭了一个晚上,她说她要的真的不多。

关闭